4月24日下午,由中宣部文明創建局、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廣電總局宣傳司、國鐵集團黨組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第二季活動啟動儀式在太原南站舉辦,標志著第二季活動全面展開。(據新華網4月25日報道)
當一張高鐵票不再只是交通憑證,而是化身為解鎖文旅資源的“暢游卡”,一場關于流量轉化與產業升級的“鐵路風景”正悄然開啟。近年來,鐵路與文旅深度融合,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服務效能與創新勢能,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這一過程中,高鐵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更成為解碼區域經濟、優化服務體驗、激發創新活力的“流量密碼”。
交通引流,從“通道走廊”到“黃金動脈”。高鐵網絡的完善,重構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寶雞市“高鐵票半價游”,一張票串聯起14家景區,將交通成本轉化為消費紅利,帶動餐飲、住宿、手工藝品等產業鏈增收。這種“交通引流—場景激活—消費轉化”的發展模式,打破了傳統“門票經濟”的局限,構建起綜合消費生態。云南“賞花之旅”主題列車串聯昆明與北京,將斗南花卉與玉淵潭櫻花聯動,激活南北文旅資源互補;長三角“樂游列車”整合鹽城、徐州等地景區,形成跨城際的“快旅慢游”經濟圈。高鐵路網如同催化劑,推動“點狀景區”向“網狀經濟帶”升級,讓分散的資源在“黃金動脈”中釋放聚合效應。
服務升級,從“位移工具”到“體驗平臺”。當“趕路”變為“享路”,服務創新成為鐵路撬動文旅流量的關鍵支點。江蘇“水韻列車”內,蘇州評彈與錫劇表演讓車廂化身移動劇場;濰坊“風箏號”專列以文化裝飾、主題伴手禮打造沉浸式場景……這些實踐表明,鐵路服務已超越運輸功能,轉為情感共鳴與文化傳播的載體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特色旅游專列開行量同比增長37%,游客滿意度提升21%,印證了“服務即流量”的邏輯。服務的精細化更體現在全鏈條設計上。洛陽牡丹節期間,“一碼游洛陽”平臺實現預約、核驗、接駁無縫銜接;濰坊站為風箏會游客開通綠色通道與公交專線,破解出行駁接“最后一公里”難題。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延伸,營造起“站內便捷—車上舒適—落地舒心”的美好出行體驗。
創新驅動,從“資源嫁接”到“價值裂變”。云南花卉專列引入AR技術呈現沿線花海,掃碼即可獲取科普知識;陜西“青銅器紋飾高鐵票”將文化符號融入票面設計,讓票據成為傳播載體……這些創新不僅提升出行體驗,更讓自然人文文化在高鐵列車飛馳中煥發新生。據統計,2024年文旅融合類高鐵產品帶動非遺消費增長45%,印證了“技術+文化”的雙輪驅動效應。更深層的創新在于生態重構。四川“熊貓專列”將列車變成移動觀景平臺,形成“景在途中”的新業態;江西婺源依托高鐵站打造“交通+旅游+商業”樞紐,催生民宿集群與農特市集……這些實踐構建起“以線帶面”的全域旅游新生態。
從“火車票”到“暢游卡”,車票轉變背后是鐵路與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答卷。未來,期待更多城市將借力高鐵,在車輪與軌道的交響中,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劉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