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月帶領孩子共讀繪本《點》。
李澤罡攝
武漢的4月,隨著“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拉開帷幕,書香悄然漫溢在大街小巷,它走出圖書館與書店,在地鐵車廂里目睹人們耳畔聽書,在社區書房中見證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光,在兩江游輪與古城墻之下,邂逅人們與歷史對話的詩意時刻。
地鐵里的城市讀本
4月10日,第十三屆武漢地鐵讀書節在11號線光谷廣場站拉開帷幕,把閱讀帶入城市公共空間,用地鐵車廂和城市站點搭建起流動的閱讀場景。
置身地鐵站內,圖書借還、有聲書等服務,非常便捷。自2012年開通2號線起,武漢地鐵就創新打造全國首個“地鐵自助圖書館”。現在還購置了喜馬拉雅數字閱讀資源,乘客掃碼即可收聽有聲書,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地鐵閱讀生態。
“我們不僅想讓乘客在車廂里讀書,更希望大家把城市當作一本書,讓地鐵成為‘讀城’的媒介。”武漢地鐵集團黨群工作部宣傳主管黃彥提到,從2022年起已連續3年開展“地鐵讀城 閱見武漢”集章打卡活動,打卡點串聯起武漢各大文化地標、文博場館、非遺工坊、美食地帶等,3年累計線下參與人次超8萬,線上話題曝光超20億,微博熱搜五度登榜。
市民王立和8歲的女兒就是“地鐵讀城 閱見武漢”的忠實參與者。她說:“以前孩子缺乏對城市歷史的了解,現在我們可以一邊坐地鐵、一邊講‘鸚鵡綠’‘芳草綠’這些地鐵線路顏色背后的文化故事。”
今年的集章活動有“地鐵讀城 閱見長江”“書香江城 文博探秘”“云鶴逸黃 賽博追光”“舌尖盛宴 漢味悠長”4條主題線路,各具特色,為大眾提供“沉浸式讀城”的絕佳參考。
集章活動中,每枚印章的設計也頗具匠心。武漢工程大學“地鐵印刻”項目團隊連續4年參與集章設計,建筑學專業學生鄔曉然說:“武漢地鐵是城市發展的A面,文化根脈是B面,我們希望用印章把兩者結合起來。”截至目前,團隊已設計超過150款印章,以黃鶴樓、盤龍城、東湖等地標為靈感,用流動線條和古典元素凝固城市印記。
武漢地鐵日均客流量超400萬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總量69%以上。地下是交通動脈,地上是城市文脈。在這些連接城市文脈的鋼鐵動脈上,閱讀的理念正隨日常出行播撒進每名旅客的心間。
鄰里間的社區共讀
從中心城區的公共空間,到家門口的社區家庭書房,武漢的書香無處不在。在東西湖區長墩堤社區,閱讀成為家庭和鄰里間的“文化紐帶”。家庭書房這種新型公共閱讀空間,不僅分享傳遞知識,更承載著社區治理的期待。
長墩堤社區黨委書記熊峰介紹,作為典型的城市老舊社區,長墩堤面臨家庭教育資源匱乏、代際矛盾突出等治理難題。為此,社區黨委創新打造“養娃有方”家庭書房項目,將60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改造為融閱讀、教育、交流為一體的復合型書房,配備“三代同堂”閱讀區、繪本體驗區、電子借閱區等多個功能區,開發了涵蓋親子溝通、家風建設、數字素養等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每逢周六,家庭書房便會迎來一場固定的親子閱讀課,已有200多個家庭長期參與。
4月8日,武漢市婦聯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同讀一本經典書 書香賦能幸福家”閱讀活動在“養娃有方”家庭書房舉辦,市婦聯家庭教育名家講師團老師田桂月帶領20名5至6歲兒童及其家長共讀彼得·雷諾茲的繪本《點》,并教孩子們動手繪畫。“隨便畫一個點或線,看它指引你去哪?”她引導家長接納孩子,用平和的情緒激發孩子邁出探索的第一步。“童書里的家庭教育理念最適合落地踐行,特別適合年輕家長群體。”田桂月說。
家住長墩堤社區的袁瑜倩既是兩個孩子的家長,也是毛毛蟲兒童閱讀指導中心的講師,她感慨道:“親子閱讀課融入手工、實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沒教女兒識字,但她自然而然就會了。”
除了提供閱讀服務,家庭書房還以閱讀為紐帶,激活鄰里關系,共促社會治理。“我們組建了鄰里互助群,鼓勵家長們交流育兒經驗,并從中選出居民骨干,參與基層治理,化解家庭糾紛。”熊峰補充道,“我們的目標,是把城市書房做成連接家庭與社區的橋梁,在當代社區重建‘熟人社會’,讓居民之間溝通多一點,矛盾少一點。”
東西湖區委宣傳部文明辦相關負責人潘利華表示,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圖書館、社區書屋等閱讀空間400余處,長墩堤社區家庭書房是兒童特色最鮮明的空間之一。這里不僅服務本地居民,還覆蓋周邊園區務工家庭及其子女,為流動人口打造了一個溫暖的閱讀港灣。
水上書房與城下書聲
在武漢,書香不僅飄向尋常巷陌,也登上江船,飛臨城墻,鋪展出一幅廣闊的文化畫卷。
4月8日晚,武漢文旅集團“兩江晴川號”游船上燈光與書影交織,武漢出版社“長江的孩子”兒童文學名家原創系列第3輯新書發布會在此舉行。游船上有一座城市書房“長江書苑”,藏書超3000冊,成為兩江交匯之地一個別致的水上文化空間。自2024年5月揭牌以來,220平方米的“長江書苑”已成為市民與游客“閱讀長江”的重要文旅場所。
“我們希望游客看長江、品長江、讀長江。”武漢兩江游覽公司黨委副書記周潔介紹,游船書房陳列著《品讀武漢的橋》《漢口碼頭》等多種精品讀物,“讀者在江面上遙望大橋時,也能翻閱有關它的文字,獲得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
當晚,500余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在“長江書苑”開啟“長江研學”之旅。當游船穿過長江大橋時,長江、漢江兩江四岸上演的“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主題燈光秀令人贊嘆不已。“第一次在長江上感受書香氛圍,太震撼了!”來自深圳的一位高二學生激動地說。
如果說“長江書苑”讓人在水波之上品味城市文化,那么“城墻讀書會”則是在千年磚石旁聆聽歷史回聲。
4月10日,在武昌古城墻腳下的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學者、讀者齊聚武昌城史館參加“城墻讀書會”。這期讀書會以“衣以載道”為主題,用“著作領讀+服飾展演”的方式,生動展現荊楚服飾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美學精神。武漢紡織大學楚服研究專家、《衣以載道》作者郭豐秋在現場以“服飾即文化”為切口,深入講述楚服中所蘊含的圖騰信仰、自然哲思與禮儀體系,讓傳統服飾成為讀懂楚人精神的“無字史書”。
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被譽為“活的武漢近代史書”,不僅擁有動人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更是荊楚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場域。
“我們希望通過讀書與非遺體驗,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武昌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開展文化講座、非遺展演、市民領讀等活動,打造“15分鐘文化生活圈”,推動閱讀空間與非遺技藝深度融合,讓更多人在沉浸式體驗中愛上閱讀、讀懂武昌。
據了解,2012年至今,“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已連續舉辦14年,是武漢市持續時間最長、覆蓋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公共文化活動之一。全民讀書月之后,武漢還有萬余場讀書活動貫穿全年,聚焦長江文明、科技創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等主題,讓城市四季書韻綿長。
(徐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