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興中鎮為試點,打破地域界限和產業壁壘,探索“四聯四新”抱團發展機制,有效激活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奮力譜寫興業強縣富民新篇章。
支部聯建:打造發展“新引擎”
“按照‘共建、共擔、共享’的原則,鎮里明確了1名懂農業技術、發展規劃、綜合管理的科級干部分管村級產業,從各村(社區)‘兩委’成員或黨員中擇優推選優秀人才成立興中鎮產業聯盟聯合黨支部。”普安縣興中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宣傳委員謝良軍介紹,聯合黨支部自2022年3月掛牌成立以來在摸索中不斷成長,目前,“黨建+產業”雙融雙促效應明顯,為村級產業發展注入一股強勁動力。
此外,興中鎮采取“黨委全面統籌、聯合黨支部牽頭主抓、村級黨組織具體落實、群眾主動參與”的模式,將各村(社區)富余勞動力集結起來,組建起一支村級勞務隊,讓閑散勞動力抱團發展,實現事有人干、人有事干、收入增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盤活村產業經濟中,興中鎮還積極用好用活幫扶單位和農技專家資源,推動鄉土人才培育,增加村級勞動力勞務技能,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目前,興中鎮共吸納70余人組建6支村級勞務隊,參與采收、加工、包裝、運輸等全產業鏈發展;對接專家開展農技服務20余次,組織培訓群眾600人,儲備培養“土專家”“田秀才”60余人,培育電商直播專業營銷團隊30人,有效為村級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蓄勢賦能。
村社聯合:構建發展“新格局”
“我們從各村(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中選拔懂經營、善管理、有干勁的社員,組建村聯社開展聯營合作,共同研究村級產業發展方向,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興中鎮聯合黨支部負責人胡文貴說,聯社組建以來,積極搶抓公安部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等機遇,主動聚焦市場多元需求,建成茭白、烤煙、錦繡黃桃、工業辣椒等多個種植基地,并通過臘肉加工、冷鏈倉儲、盤活牛馬交易市場等,不斷壯大村級產業規模、豐富農產品數量,提高村集體經濟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俗話說貓逮老鼠鼠打洞,各有本領在其中,聯社的成員各有所長,都想著為家鄉發展獻力。”介紹起聯社的產業助農成效,普安縣益興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秦大江忘卻一天的疲憊,笑著侃侃而談,工作中,大家都充分發揮自己人脈、信息資源優勢,組建起銷售團隊開拓市場,與各地采購商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與此同時,聯社還通過推行“就業聯帶”模式,以村級勞務隊為載體,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茭白、烤煙等主導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中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
據興中鎮聯社分管領導李自龍介紹,2024年以來,聯社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實施項目6個,吸納200余人勞動力穩定就近就業,發放務工工資78萬元,人均年增收3900元以上,村聯社實現經營性收入80余萬元。
產業聯創:培育發展“新業態”
如何將產業與當下流行的新媒體新業態形成閉環,抓住網絡快銷這一大眾“端口”,興中鎮又緊跟“時尚”,探索讓“山貨”搭上“數字經濟快車”。
“我們按照‘信息共享、長短互補、以強帶弱、協同發展’的思路,大力整合土地、人力、資金、項目等生產要素,注冊成立電子公司,同時,引進兩家電商平臺公司,合作建成電商直播基地,打造‘云上集市’。”謝良軍說。通過推行“黨建引領+電商賦能+群眾受益”的銷售模式,去年10月以來,直播基地組建起一支包括干部在內的30人的專業營銷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鄉村集市和農戶家中開展實景直播助農公益活動,形成“固定基地+流動站點”的電商網絡體系,打通農特產品銷售的“最后一米”。
每周三,興中鎮的趕集日市場上人頭攢動,前來這里“換錢”的不單單是本鎮村民,周邊十里八鄉的村民也聞“播”而來,山里的野菜、村民自家喂養的雞鴨等,都成為“云上集市”的“常客”,成為網絡買家的“搶手貨”,直播間更是成為鄉親們以物換錢的“流動銀行”。
“我們還設置流動直播站點19個,輻射帶動多個周邊鄉鎮搭上“云端”銷售快車,‘以銷帶產、產銷共進’的新型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有力有序推進。”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基地主播代申梅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截至目前,興中鎮“云上集市”共開展公益直播100余場(次),覆蓋高山洋芋、林下土雞、苗家香薰臘肉、黔山野菜等65種農特產品,銷售額100余萬元,直接幫助300余戶群眾實現增收。
成果聯享:繪就發展“新圖景”
如何讓村級產業發展成果更可持續,普安縣緊扣“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這一目標,在2025年優化調整了《普安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績效獎勵實施辦法(試行)》,對達到村集體經濟績效獎勵條件的村干部及合作社其他管理人員,提取當年度村集體經營性純收入總額的20%進行績效獎勵,讓村級干事創業者有盼頭、有干勁。
“村集體通過合作經營、服務管理增加積累,群眾通過務工取酬、流轉土地實現增收,同時,推行“積分兌換”制度,將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納入積分體系,群眾憑積分到‘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物資,有效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謝良軍說,此舉是多贏局面,不僅讓干事創業者更加主動作為,也增加了群眾收入,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截至目前,興中鎮村集體經濟增收總量達103.52萬元,平均每村(社區)增收17.25萬元。建立完善村集體經濟“8+2”利益聯結機制和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機制,從村集體經濟中提取7.56萬元,開展兌換物資、繳納養老金、基礎設施修繕等公益活動100余場次,資助困難或優秀學生90人、慰問孤寡老人43人,群眾幸福感持續增強,一幅“產業興旺、集體增收、治理有效、群眾富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侯榮 安高|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