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全球貿易正經歷復雜調整,但整體呈現韌性復蘇、結構優化、區域合作深化三大趨勢。不沿邊、不靠海的湖南,正以多元姿態閃耀國際市場。即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我為外貿趕訂單——從湖南發往世界》系列報道。深入企業一線,用筆觸記錄流水線上的忙碌身影,用鏡頭定格趕單路上的奮進腳步,通過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奮斗故事,解碼湖南外貿逆勢上揚的韌性密碼。
“我們走南闖北幾十年,什么風浪沒見過?”面對紅網記者的提問,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家寶霸氣回答,公司訂單已排到10月,“就像當年印度市場的‘寒冬’,反而成為邵東打火機產業破局的契機。”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浪潮中,邵東打火機企業始終穩立潮頭——這份從容,源自對產業命脈的精準把控,更離不開“全球定價權”這一核心競爭力帶來的底氣。
日內瓦時間5月12日上午9時許,中美經貿談判代表經累計超過16小時的閉門磋商后,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宣布下調關稅并建立協商機制,釋放出貿易摩擦緩和的關鍵信號。
這一刻,全球市場屏息以待。
而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東億電氣打火機生產廠房,流水線上的工人們正麻利地組裝著打火機零部件,這些成本僅零點幾美分的小商品,即將漂洋過海出現在東南亞、非洲、歐美的街頭小店。
年產150億只,遠銷120國——
5月19日,紅網記者穿梭在東億電氣的122個生產車間,其中78個車間正在運轉,若想走完需要大半天。當記者觸摸到自動化流水線上還帶著余溫的打火機外殼時,0.015元的人力成本已悄然轉化為國際貿易談判桌上的議價籌碼。
今年一季度,邵陽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打火機4.8億元,增長48.5%;對最不發達國家出口打火機0.6億元,增長13.3%。
從家庭作坊到智能制造,從“一毛錢利潤”到“全球定價權”,產量占全球70%的邵東打火機產業,用30多年勾勒出中國制造的突圍樣本。
各式各樣的打火機產品。
“一元”江湖的千錘百煉
產業集群釋放的規模效應,讓打火機自生產線上誕生時,就自帶成本優勢,成為叩響國際市場大門的“硬通貨”。
都說打火機小又便宜,打火機產業是一個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轉移的“流浪產業”。
事實上,生產一個普通塑料打火機的過程集納了調火環、氣箱閥等20多個零部件,一只售價1元的打火機,需經歷注塑、組裝、檢測等幾十道工序。
而打火機被列為“危險化學品”,在國內運輸成本高、電商渠道受限,邵東90%的打火機依賴外貿。
“沿海土地貴,而這里有地價優勢和政府支持。”白家寶回憶,2013年,董事長陳書奇特意把他從浙江挖來搞技術。
一時間,車間里機械轟鳴,國產定制設備陸續上崗,機械臂精準抓取零件,智能檢測系統快速掃描瑕疵。
這場“刀刃向內”的技術革新,不僅讓人力成本大幅跳水,更讓產能實現指數級增長。
6條自動化生產線同時運轉。
2016年起,東億電氣投入數千萬元啟動自動化改造。曾經2000名工人日產量150萬只的車間,如今3000名工人加機器實現日產1300萬只,效率提升9倍,人力成本從每只打火機0.1元降到0.015元。
“我們走南闖北幾十年,什么風浪沒見過?”白家寶直言,公司訂單已排到10月,“就像當年印度市場的‘寒冬’,反而成為邵東打火機產業破局的契機。”
2023年,印度突然出臺進口打火機限制令,要求到岸價不得低于20盧布(約2元人民幣)。彼時,印度市場占邵東打火機出口量的15%以上。
為應對最大出口市場關上大門,一場“化整為零”的戰術迅速鋪開,成品打火機出口受阻,企業便轉向零配件“螞蟻搬家”,從成品出口轉而出口打火機零配件,避開成品限制。
一次次危機化為重構全球版圖的契機。
為助力打火機等產業轉型升級,邵東市政府2017年投資2億元成立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開發30多臺(套)新設備和產品,邵東60%以上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已經完成自動化改造。
今日的邵東,早已不是那個只靠廉價勞動力取勝的小商品集散地。這里的商人明白,真正的“好貨”不是硬碰硬,而是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去做那個“繞不開的供應商”。
打火機要經過注塑、焊接、充氣、驗火、質檢等工序。
滅不了的“市場火苗”
夜幕降臨,東億電氣二期工地依舊人聲鼎沸、焊花飛濺。
這座投資3.6億元的新廠房,將專門生產防風打火機等高附加值產品。而在老廠區,70萬元引進的自動化設備正在打樣最新設計的漸變打火機。
“我們的出口占比超過99%,現在計劃用兩年時間把內銷占比做到10%。”白家寶透露,去年公司實現出口額近3億美元,同比增長5%,如今專門組建了十幾人的團隊開拓國內市場。
東億電氣成功的背后,離不開邵東“柔性引才”的前瞻布局。一方面,83名院士專家到訪,32個“一企一博士”項目落地,頂尖智力資源匯聚。另一方面,“歸巢雁陣”帶來新活力,上萬邵東籍游子帶著資金、技術和先進理念返鄉創業。
超百萬只打火機每日從這里發往全球。
“你想,國際上奢侈品牌的包,再貴也有人買單。”白家寶談到,高附加值產品可減少價格戰的影響。在東億電氣展廳里,記者也看到了防風打火機、雪茄點火器等單價達80元的高附加值產品。
翻開邵東打火機產業地圖,便可知其產業集群優勢罕見。目前,邵東共有114家打火機生產廠家,其中80多家是配套企業,200多種打火機零配件都能實現在半徑20公里內的本地企業配套。
這種強大的“集群效應”化作邵東打火機闖蕩全球的核心競爭力。
從“一塊錢”到“一塊招牌”,數以萬計的打火機日復一日從邵東發往世界,不僅承載著“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更燃燒著“中國智造”的創新野心。
這面“值3000萬元”的墻,展現著政府的扶持力度。
記者還意識到,即便是最傳統的行業,也正嘗試通過產業鏈深耕、技術迭代和人才戰略,在全球價值鏈中撕掉“廉價代工”的標簽。
“不能光埋頭蠻干,還要抬頭闖品牌關。就像義烏小商品城那樣,讓人看到打火機就想到邵東。”邵東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呂省華提出,基于集群式、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要提升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延伸,從單純代工轉向設計、銷售環節,或開發周邊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產品升級與差異化發展。
以前靠手,現在靠腦,但火苗從來沒滅過。在這個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小城,邵商們正用本土的商業智慧,應對國際市場從未停歇的驚濤駭浪。
正如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的打火機,看似微不足道,卻點燃著全球市場的星星之火。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譚蘇昕 實習生 張紫越 通訊員 鄧祎可 邵東、長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