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24日湘西訊 “只要跨出第一步,就會越來越好。”47歲的吳金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竹山村人,作為這個苗寨的民宿管家,她把民宿打理得井井有條,受到游客歡迎。對于只有小學文化,連普通話都說得不那么標準的吳金花來說,這在兩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5月22日,“科技賦能鄉村發展:2025鄉村振興她力量對話會”在湖南鳳凰舉行,吳金花向記者講述了她從一個傳統鄉村女性到民宿管家的心路歷程。
科技賦能鄉村發展:2025鄉村振興她力量對話會現場。
吳金花所在的竹山村位于湘西大山深處,距離縣城有30公里。2013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鮮為人知、交通閉塞的深度貧困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吳金花就是其中之一,每個月只能拿到幾百塊的薪水。后來,為了陪伴上學的兒子,她回到家鄉,成為鳳凰縣城里一個上夜班的“繡娘”。白天休息并照顧兒子,晚上要做12小時的苗繡,十分辛苦。
2019年,竹山村將苗寨傳統村落和山水田園景觀進行文旅開發,村子里建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民宿。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慕名而來的嘉賓越來越多。吳金花成為村里第一批民宿管家。但是與大城市專業的星級賓館比起來,民宿服務還有差距。“從一個過去常年在灶臺上泥田里忙碌的農民,轉身成為一個民宿管家,這個跨度有點大。”
發展鄉村民宿,解決了大量的鄉村就業人口,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大作用。但受限于從業人員管理經驗欠缺、職業素質不高,專業的民宿管家存在很大缺口。
“困難重重。智能馬桶不會使用,摸索了半天連最簡單的沖水都沒弄懂。高科技窗簾不會打開,其實它是可以語音控制的。此外,社交禮儀也是短板。過去,經常不敲門就進入客人房間,面對客人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表情管理。” 吳金花說。
更尷尬的是,隨著旅游民宿的網絡化、社交化,吳金花們已經沒有太多犯錯的空間。掛在網上方便游客預定的民宿,如果因為服務細節不到位而收到一個差評,進而“勸退”其他顧客,這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打擊。
2024年,吳金花被推薦參加“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這一下為她打開了新的世界。該計劃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螞蟻公益基金會、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通過提供職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培訓,助力鄉村女性就業和地方文旅發展。
“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數字素養課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吳金花進步明顯。現在,每次到客房服務,她都會先敲敲門,跟顧客打個招呼,面對顧客時先微笑,而她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除了客房服務和接待禮儀等基本知識,吳金花最感興趣的是數字素養課上的拍照技巧和視頻剪輯。因為年紀大了不太會用手機,學習之前,吳金花只會簡單地拍拍短視頻。現在,她已經學會了用軟件編輯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我想讓游客在我們的服務中感受到竹山村的美,并把美帶回家。”她說。
與吳金花有同樣感受的還有33歲的劉雨。年輕時的劉雨曾在縣城做房地產銷售。村里的民宿開業后,她回村做起了民宿管家,工作地和自己家只有一門之隔。
剛開始,劉雨對這份工作并不了解。“我對于民宿管家這個概念起初是非常模糊的,我以為的民宿管家就跟普通的服務員一樣,每天打掃一下衛生,整理下房間就行了,實際上遠遠不夠。”
當聽說有“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時,她報了名。從餐飲擺臺、鋪床實操到插花、茶藝,她都用心學習。此后,劉雨又參加了在陜西舉行的“數字加強班”以及湖南省的“木蘭管家研學營”,學會了視頻拍攝與剪輯。學成以后她報名了湖南省的技能大賽,并闖進了全國總決賽。
現在,劉雨不僅對民宿服務十分熟稔,短視頻拍攝剪輯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村里的民宿通過她拍攝的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很多客人慕名而來,這也讓她獲得了民宿老板的認可。
“我在學習了直播技能之后,當公司需要有人做鳳凰中華大熊貓苑直播的時候,老板把我從民宿管家調去做直播了。” 劉雨介紹,這個直播賬號在她接手的時候有5000多個粉絲,經過兩個多月的直播,粉絲量從5000多漲到了1萬多,直播效果很好,帶貨水漲船高。“做直播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她說。
最近,劉雨又有了好消息,公司老板看中了劉雨的專業能力,將她提拔為鄉村民宿的副經理。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劉雨很有感觸地說:“灶臺泥田不應該成為你人生的全部邊界,低學歷也不應該成為禁錮你自己的枷鎖。”
如今,像吳金花和劉雨一樣從“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獲益的鄉村女性越來越多,她們突破農村環境和思維認知的藩籬,開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去勇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夢想。截至2024年底,“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已在16個省份落地,超過6600名鄉村民宿管家在培訓中獲益。
“當數字技術遇見女性創造力,便能突破地域與性別的雙重邊界。” 中國外文局總編輯、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任高岸明表示,中國正在探索一條以技術創新驅動社會公平的道路,這些經驗屬于中國,也屬于所有致力于破解發展不平衡難題的國家。
“中國的農村電商村、婦女主導的農業科技合作社以及數字素養培訓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說,當我們投資于農村社區婦女獲取科學技術的機會時,其效益將惠及整個社會。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