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廈門筼筜湖(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攝)
“水十條”發布十年之后,又一重磅治水文件落地。近日,由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研究制定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
提到美麗河湖,我們不禁會想起詩詞里詠不盡的美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從發展規劃的角度來看,美麗河湖又是什么樣的?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在解讀《行動方案》時介紹,美麗河湖是指符合“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愿景,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系統保護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實現“人水和諧”的河湖。
美麗河湖是美麗中國在水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2021年我國啟動美麗河湖建設以來,各地分階段梯次推進,已先后篩選出深圳茅洲河、廈門筼筜湖、浙江千島湖等94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當然,美麗河湖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生態治理,更關乎經濟民生,關乎人民群眾福祉。比如,深圳茅洲河治理建設釋放15平方公里濱水空間,布局規劃小型城市綜合體、高校院區及高新技術產業區,吸引180多家科技企業進駐。又如,廈門筼筜湖區完善污水處理和防汛功能,并在沿湖興建公園綠地、設立白鷺自然保護區等,實現湖區生態景觀和防汛固堤的有機統一。
“生態好水”轉化為“經濟活水”后,“經濟活水”也有助于反過來滋養新的“生態”,這是個簡單的哲學道理。生態價值轉化需要不斷創新,如此才能讓生態這碗飯吃得長久、吃得有意義。其實,這樣的嘗試正在浙江的紹興、金華等地開展,他們積極探索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良性循環機制,把生態價值轉化得來的資金,再投入到水生態改善工作中,為的就是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愛水護水治水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