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開會,得挨家挨戶敲門請人,湊半天連張桌子都坐不滿。”5月20日,站在新修的瀝青路上,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麻州鎮桃豐村71歲的林伯感慨道,“現在好了,年輕人回來了不少,連山溝里的土蜂蜜都賣到北上廣了!”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村莊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麻州鎮16個行政村中,桃豐、小圍、鳳形窩等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50人,黨員平均年齡超50歲,年輕人遠走他鄉,老人守著老房……這樣的村莊,一度被按下了“靜音鍵”。如今,伴隨著一場由黨建引領的“蝶變三重奏”,這些“空心村”向新而行,“長”出蓬勃的振興希望。
第一重奏:組織強基——從“單打獨斗”到“兵團作戰”
“單村力量弱,抱團才能破局!”麻州鎮黨委書記姚平說。針對空心村“組織散、人心散”的問題,該鎮將16個行政村按照“地緣相鄰、優勢互補”原則,組建“東中西南”四大片區黨建聯盟,簽訂聯建協議,讓強村帶弱村,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抱團發展模式,每月由強村牽頭召開“振興議事會”,共商發展大計。
目前,四大片區黨建聯盟已開展聯合黨課、紅色走讀、志愿服務等活動53場,推動魚菜共生、農產品倉儲中心、湘江果蔬大棚等17個項目落地生根,解決發展難題41件。從“單打獨斗”到“兵團作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實踐在各空心村漸次展開。
面對土坯房整治難題,麻州鎮以黨建聯盟為作戰單元,構建“指揮部+黨員突擊隊+責任田”體系,推動鎮村干部力量下沉,分解攻堅任務,堅持夜訪懇談做通群眾思想工作。聯盟內建立“資源共享池”提高協作效率,跨村調配工匠、共享設備共計300余次。群策群力之下,該鎮完成了全縣首個土坯房整治樣板村打造,全鎮現已拆除土坯房155棟,總面積1.8萬多平方米,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土方清運、建房審批等工作。
第二重奏:人才興旺——從“后繼無人”到“群雁齊飛”
“推進鄉村振興,不能光靠我們這些老人家!”鳳形窩村老黨員汪奶奶的擔憂,被村里的退役軍人羅金打破。通過駐村領導、黨委書記、掛點黨員縣領導“三級叩門動員”,該村吸引了退伍軍人、農技公司骨干羅金返鄉,目前以跟班鍛煉的形式加入村里工作。“我是吃村里百家飯長大的,得帶鄉親們闖條新路!”羅金說。
針對空心村人才斷檔困境,麻州鎮創新“聯村儲備+三級叩門”機制,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村人才儲備庫,重點從帶富能人、技術骨干中儲備后備力量。通過這一機制,全鎮已招引了9名包括羅金在內的年輕能人返鄉任職,挑起空心村大梁,村干部平均年齡降低了7歲。從“后繼無人”到“群雁齊飛”,空心村的振興發展有了更多青春動能。
同時,該鎮依托橘柚、煙葉等產業開設了“田間學校”,通過“理論授課+基地實訓+產業孵化”三級培育體系,定向培養特色種植、電商運營等技能人才。全鎮共培育“新農人”26名,其中15人進入村“兩委”,成為“帶不走的智囊團”。
第三重奏:產業造血——從“沉睡資源”到“增收活水”
“托管后每畝成本省了110元,撂荒地全綠了!”小圍村種糧大戶老王喜上眉梢。桃豐、小圍、鳳形窩等村以農機或土地入股農事服務中心,由麻州鎮州興公司提供全程機械化農事服務,讓空心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問題迎刃而解。
在麻州鎮,曾經“沉睡”的閑置資產、資源正煥發新生、身價倍增。該鎮以黨建聯盟為紐帶,推廣“飛地經營”,整合空心村資金、資源打包入股,實施村企共建,打造了農事服務中心和冷鏈物流中心兩大產業平臺,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百萬元。
“有了電商加直播助力,我們一天能賣出五百斤土蜂蜜,直播間變成了致富田!”返鄉青年曾祥兵舉著手機在桃豐村的楓樹盆山谷里穿梭。麻州鎮深挖空心村“土特產基因”,打造了“桃豐林下蜂蜜”“鳳形窩臍橙”“小圍富鋅大米”等原生態品牌,通過“能人直播+電商賦能”,持續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活躍在鎮里的15名“山貨代言人”,領著村民干、帶著村民賺,讓藏在空心村里的山貨借網線出城、借云端生金。
“只要組織強、人才活、產業旺,再‘空’的村莊也能長出振興的脊梁!”姚平自信地說。從“靜音村落”到“詩與遠方”,麻州鎮用黨建“紅繩”穿針引線,推動一個個“空心村”向新“蝶變”,為鄉村振興寫下生動注腳。
(張惠婷 劉兆春 劉沐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