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犬,因中心產區在凱里市下司鎮,故歷史習慣稱為“下司犬”,也是中國唯一被國際公認的世界級獵犬品種。這一古老犬種,以其卓越的獵犬性能,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是世界上最兇猛的獵犬之一。不僅如此,下司犬還是中國本土獵犬中的佼佼者,位列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華名獵”。
下司犬有個好聽的原名:白龍犬。因其全身雪白,在山中狩獵時快速穿梭于林中,遠遠望去宛如白色長龍而得名。它們憑借靈活機智的特性、全面的狩獵技能,以及對主人溫和忠誠、對獵物性格兇猛的鮮明特點,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
歷史淵源
在苗族的歷史長河中,養狗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而下司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嘉慶十三年(1808年),當時下司鎮被辟為商埠,民國時期更是成為盛市和重要碼頭。官富養犬護院的興起,進一步促進了下司犬的發展。1938年,國民黨陸軍通校遷至貴州,下司玉皇閣成為新設的軍犬所,這也對下司犬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相傳,在清乾隆時期,下司的“白龍犬”曾在京郊的圍獵場圍獵時表現突出,得到乾隆皇帝賜予“下司犬”一名。后因其獨特的外貌特征、對主人的溫馴忠誠和身手敏捷、耐力、爆發力強等捕獵技能,得到省、州、市(縣)重點培育保護。經歷代歷朝的訓養選育,下司犬形成了具有獵犬、看家犬、觀賞犬和肉用犬的特性。
據《黔東南州農業志》載,貴州下司犬是經過貴州人民長期以來選育并培養的地方品種犬。當地的下司犬兇猛勇敢,領地意識強,忠誠度高,同時又乖巧聽話,自然而然被官家富戶選去看家護院。
下司犬其貌不揚,實力強悍。據《重刊清平縣志》載,貴州省凱里市自古便存在野豬、野山羊等大型野物。野豬是一種破壞力大、食量大、繁殖能力強的動物,損毀的糧食和農田不計其數,當時的人們對成群結隊的野豬無計可施,苦惱不已。直到發現下司犬面對比自己體型大好幾倍的野豬時并不怯場,不僅能夠反殺野豬,并且還能夠主動去捕獵,因此在野豬再次盜食糧食時,便讓下司犬出去驅趕和獵殺野豬。野豬在下司犬的攻擊之下死傷慘重,再不敢輕易下山,糧食和農田也得以保存,自此下司犬正式成為了當地人外出打獵時的忠誠伙伴。
外貌特征
下司犬屬于中型犬,毛色以白色為主,偶爾也會有黃、黑、灰和花色。它們的毛發非常粗硬,有長短兩層毛,外層毛被稱為“劍桿毛”。它們的頭部粗大,額寬且平,吻部短而突出。五官方面,鼻鏡寬、鼻腔粗,嘴方正平齊,嘴岔較深;眼瞼、鼻鏡及舌面均為粉紅色,部分犬舌面上有黑點;耳薄呈三角形、直立,眼有神呈黑褐色。尾巴直立,呈三角錐形或指狀,更顯威武。
值得一提的是,下司犬臉部和嘴巴周圍的硬毛直立生長,形似長針,這種獨特的形象讓野獸和陌生人見了都心生敬畏。民間也流傳著“虎頭蛇腰鼠尾肘子腳,空鼻紅眼耳直立”這樣的順口溜,它描繪了下司犬的外貌特征。
性格特點
忠誠勇敢:對主人極其忠誠,會毫不猶豫地保護主人。面對危險和威脅時,表現出勇敢無畏的精神。
警惕性高:對陌生人警惕性強,具有較強的領地意識,是優秀的看家護院犬。
通人性:悟性好,能夠理解主人的意圖和指令,與主人配合默契。
狩獵天性強:靈活機智、狩獵全面,具有很強的捕獵能力,是遠近聞名的獵犬品種。
下司犬,這一獨特的犬種,在其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其被證實具備警用潛能開始,便一步步走向了卓越。通過系統強化馴養,下司犬不僅成為了優秀的警犬,更是成為了省公安廳警犬選用的重要品種之一,進一步推動了其發展。
近些年來,下司犬在各類展示與評選活動中屢獲殊榮,其卓越的表現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喜愛。尤其是2024年3月17日,下司鎮在下司大集舉行了第二屆春節蘆笙會,開展了世界名犬下司犬的幼犬選美大賽,進一步宣傳和推廣了下司犬文化。
下司犬不僅是一種獨特的犬種,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見證。如果有機會接觸到這種犬種,不妨多了解一下它們的背后故事。(凱里市融媒體中心|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