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今年端午節期間,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和平花”志愿者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供圖)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場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用勝利贏得和平。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本報記者深入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等地挖掘背后的故事,通過采訪抗戰親歷者、見證者及其親屬,講好革命先烈英勇事跡,并于即日推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專欄。
本報記者 韓瀟
“這里是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1956年新中國政府選定這里成為審判日本戰犯的特別軍事法庭……”近日,《法治日報》記者來到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的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一名身著紫色馬甲的“和平花”志愿服務隊小學生講解員,正在為游客講解。
陳列館內保存了新中國初期珍貴的審判史料,通過復原陳列和史實陳列有機結合,運用文字、史料、音像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的歷史原貌,以及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沈陽公審鈴木啟久、武部六藏等36名日本戰犯的歷史。
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陳列館里有很多老照片和資料,記錄了日本戰犯的罪行和審判過程,看著這些照片我心情很復雜,既為戰爭感到難過,又為中國人民的勇敢和堅強感到驕傲。這場審判是正義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沈陽寧山教育集團星遠校區學生史紅瑞說。
“通過這幾年的講解工作,我發現很多人對這段歷史并不熟悉。我們的責任就是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了解新中國的正義審判和人道主義精神。”陳列館講解員李思璇告訴記者,“每次講解告訴大家日本戰犯真心悔罪,是因為中國堅持正義和平人道的價值觀時,我都會感到特別驕傲自豪。”
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青年學者曹魯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與其他審判所審戰犯在庭審時狡賴罪行、在判決后反復抗議不同,這次戰犯審判被稱為“正義的審判”。新中國審判的戰犯不但在審判時俯首認罪、乞求中國人民的原諒,更在回國后成立“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為對抗右翼勢力、推動中日友好貢獻力量。
曹魯曉表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審判前戰犯經歷了長達6年的思想改造。改造過程中,戰犯管理所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餐飲、住宿和醫療服務;管教員通過約談、培育典型、召開坦白大會等方式,使戰犯認識到被灌輸的“圣戰”“大東亞共榮”等思想的虛妄與荒謬,并反思日本及自身的戰爭責任。經改造的戰犯共1000余名,其中大部分因罪行較輕、悔罪態度較好免于起訴,這在其他戰犯審判中從未出現過。
“改造與審判相結合的處置戰犯方式,體現了新中國的人道主義與寬大精神,以及對正義的獨特理解。”曹魯曉說。
彰顯司法主權意識
陳列館展廳內互動體驗區背景墻上“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人民必勝”12個大字,時刻提示我們勿忘歷史,勿忘1956年新中國政府在這里對36名日本戰犯進行的正義審判。來自北京的游客周游說:“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零距離’感受新中國審判的歷史氛圍,還可以將這一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畫面記錄在相冊里,永遠珍藏。”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王登峰告訴記者,新中國初期戰犯審判,對我國戰時軍事司法理論、程序制度產生深刻影響。比如,確立“教育改造優先于懲罰”的理念,證明戰犯可以通過人道主義手段實現思想轉化,為國際刑法的適用和戰爭犯罪懲治提供新范式;通過完善我國法律體系中有關戰爭罪行懲處的實體法內容,加強和完善國內刑事審判體制機制,確保依據國內法有效懲治戰爭罪犯;戰時軍事司法既注重實體正義,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又維護被告人合法訴訟權利以實現程序正義。
沈陽特別軍事法庭的審判,彰顯了新中國獨立的司法主權意識,以及對公平正義、人道主義等法治精神的追求。
王登峰認為,首次由中國人獨立完成審判全流程,打破近代以來中國司法主權受制于外部的歷史困境,確立了“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外來干涉”的司法原則。同時,通過律師辯護、證人出庭、證據質證等司法程序,特別是為每名戰犯指定辯護律師、允許自辯和最后陳述的做法,超越當時國際軍事法庭慣例,為新中國刑事審判程序樹立了標桿,增強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此外,以法治手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樹立了新中國司法機關弘揚法治的公平正義形象。
銘記歷史弘揚正義
據陳列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陳列館于2014年5月18日完成復原陳列工作,正式對外開展。同年9月,被國務院選入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陳列館是國家文物局授予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全國法院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中央宣傳部授予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建館之后,特別是2017年到2019年之間,我們多次赴北京、撫順等地征集當年參與審判工作的審判員王許生、辯護律師韓鳳路、撫順戰犯管理所原護士長趙毓英等人的珍貴文物,豐富館藏、完善展覽內容、擴大展覽信息。如復原大廳內辯護律師胡金魁所穿用的風衣、第四展廳內《和平之花》照片等。”陳列館相關負責人說,“借助對審判過程中豐富歷史細節和嚴謹法理依據的展示,引導公眾深刻理解法治力量和正義價值。”
李思璇告訴記者,開館以來,他們共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近幾年,每年接待游客數量達5萬至6萬人次,有很多大中小學校組織來館研學。同時,他們定期組織外出送展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
“它是一本生動鮮活、極具教育價值的教材。作為以審判日本戰犯為主題的陳列館,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與深遠的現實價值,對于銘記歷史、弘揚正義、珍視和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激勵著我們新時代青年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奮斗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貢獻中國力量。”前來參觀的西北大學學生張子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