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美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的新聞再次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無論是針對種族問題、警察暴力,還是對經濟不公、移民政策的抗議,類似事件在美國幾乎年年上演。而今年的游行規模更大、持續更久、情緒更激烈,讓人不禁反思: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為何如此頻繁陷入社會撕裂與秩序混亂之中?
作為一名長期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我每天通過媒體、社交平臺和各類國際報道,持續關注著外部世界的風云變幻。而身處中國,則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對照組的角度,更深刻地體會到“穩定”二字的分量與意義。
在中國,不論是面對突發疫情、自然災害,還是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全球經濟波動,社會始終保持著高效運轉與整體有序。這種穩定,并非簡單依靠“控制”,而是得益于國家治理能力的不斷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政府與民眾之間相互信任的積累。
以城市管理為例,在中國的大多數城市,無論是地鐵、機場還是街道,始終井然有序;夜晚走在街頭,即使是女性獨行也很少感到不安。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情緒是積極的,人們更關注如何改善生活、教育孩子、追求技術進步,而不是陷于無盡的抗議與對抗之中。
這與我從國際媒體上看到的美國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抗議人群高喊口號,警察與民眾對峙,交通癱瘓、商鋪被砸、民眾惶惶不安……這種景象令人不安,更暴露出制度治理上的漏洞與社會深層的不滿。
當然,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中國也在不斷改革和調整中前行。但我認為,恰恰是中國對于“長期穩定”的堅持、對于“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讓這個國家在全球亂象中脫穎而出,成為許多國家羨慕甚至效仿的對象。
如今,當我與國外的親友視頻通話時,他們常常好奇地問我:“你為什么選擇長期留在中國?”我總是笑著回答:“因為這里安全、有序、發展快速,也因為中國給了我一種‘明天會更好’的信心。”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或許無法理解中國人對這片土地所有深沉的情感,但我卻切身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包容、高效與韌性。而每當世界某個角落陷入動蕩時,我都會由衷慶幸:在中國,我找到了我理想中那個“值得安心生活”的國家。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外籍專家 王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