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以“聚焦紅山文化 探源中華文明”為主題的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傳播大會暨“新時代大講堂”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行。玖月奇跡組合歌手王小瑋在“名人推介”環節講述了馬家三代人與紅山文化結緣的故事。王小瑋表示,和馬家三代人一樣,無數基層工作者參與了牛河梁遺址考古、管理工作,默默守護著紅山文化,守護著中華文明的曙光。
以下為玖月奇跡組合歌手王小瑋發言全文:
我是大連人王小瑋。今天我不給大家彈雙排鍵了,給大家講故事,講一個一家三代人與紅山文化結緣,接力投身紅山文化的故事。
這就是這家人(PPT展示馬龍圖、馬瑞財、馬永存夫婦照片),三代之家,四口人,最左邊的是馬瑞財的父親馬龍圖,中間的是馬瑞財本人,右邊的是馬瑞財的兒子兒媳。
故事開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張照片。(PPT展示馬蹄形玉箍)。大家覺得這件器物是做什么的呢?上個世紀70年代,朝陽市建平縣富山鄉村民馬龍圖在家附近一個叫“西梁地”的地方翻地時,翻出了一件和圖中物件類似的、像馬蹄子的玉器。這件玉器材料像黑綠牛角,又像墨綠色玻璃,用它裝水吧,沒有底;戴胳膊上吧,又太重……本著舊物利用的想法,馬龍圖把它清洗干凈,用紙糊了個底,當筆筒用。
這個筆筒就一直擺放在馬家的案臺上,直到1981年,遼寧省文物部門在建平縣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考古專家郭大順先生和兩位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馬家溝。當時馬龍圖是生產隊隊長,便邀請工作人員到家里吃飯。談話間,客人發現了案臺上的“玉筆筒”,當時里面還插著毛筆、鉛筆、折疊尺等。郭大順先生看過“玉筆筒”后告訴老馬,這件東西非同小可,是珍貴文物,屬于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馬龍圖聽后非常驚訝,毫不猶豫地將它交給了郭大順先生,由他代為上交國家。這個“玉筆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紅山文化馬蹄形玉箍。因為這件玉箍,馬龍圖與紅山文化結緣,后來還參與了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
馬家與紅山文化的緣分還在延續。1983年,牛河梁考古工作隊在周邊村鎮招工。馬龍圖的兒子馬瑞財聽說后,第一時間報了名。馬瑞財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一天是1983年11月2號,牛河梁一號遺址挖掘現場一陣騷動,在第一地點的西側室發掘出了一尊女性頭像,也就是紅山女神頭像。此時馬瑞財正在現場,親眼見證了女神頭像的出土。考古隊員用脫脂棉和白紙把女神頭像包好,放進木盒,再用紅色的絨布包起。山路不好走,為了保證文物的安全,大家放棄乘車,推選一位女考古隊員抱著文物下山,花了一個多小時,徒步將女神頭像小心翼翼地搬到了馬家溝。看到女神頭像捧在考古隊員手中的樣子,馬瑞財被深深震撼了。
如今,馬瑞財就在牛河梁遺址管理處從事安全保衛工作,每天巡視中,他總會在女神廟的位置多駐足一會。女神頭像出土的時刻,恍如昨日,清晰地銘刻在他腦海中。
再之后,馬瑞財的兒子馬永存也曾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工作過,馬瑞財的兒媳目前也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上班。馬家一家三代與無數基層工作者一起,默默守護著紅山文化,守護著中華文明的曙光。
(編輯:曹靜 何思 吳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