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以“聚焦紅山文化 探源中華文明”為主題的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傳播大會暨“新時代大講堂”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行。內蒙古歌手傲日其愣在“名人推介”環節中講述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烏力吉德力根守護紅山文化的故事。傲日其愣講道,烏力吉德力根被當地文物戰線的同事稱為“活地圖”,曾多次用腳丈量過所有268處文物遺址。38年間,烏力吉德力根扎根當地,專研紅山文化,親身見證了這片平凡的土地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烏力吉德力根曾說,三十八年不是終點,只要身體尚可,他仍愿繼續守護這片土地,讓紅山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為中華文明探源之路點亮一盞明燈。
以下為內蒙古歌手傲日其愣發言全文:
大家好,我是傲日其愣,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1980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首次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聚落遺址——那斯臺遺址,7年后,一位22歲的小伙子,帶著探索古文明的理想,走進了這片神秘卻充滿曙光的土地。此后的38年,他扎根于此、奉獻于此、專研于此、守護于此,他親身見證了這片平凡的土地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三十八載守文明、半生芳華護紅山”,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烏力吉德力根。
說起烏力吉德力根,當地文物戰線的同事都會尊稱他為“活地圖”,“GPS都沒有他靈”,只因為,在10256平方公里的巴林右旗,他曾多次用腳丈量過所有268處文物遺址,曾經參加第二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曾親自整理過數千件標本檔案,對于這里的每一件“寶貝”他都是信手拈來、爛熟于心。
就在去年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當時已59歲的烏力吉德力根再次披掛上陣,擔任普查隊長。他深知肩負責任之重大,決心站好最后一班崗帶領年輕人圓滿完成“四普”任務,更要把巴林右旗文博人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田野調查中,他與年輕隊員一起起早貪晚、頂風冒雨、翻山越嶺,按照普查要求開展細致工作。他會向隊員們講述每一處遺址的類型、文化價值、周邊環境變化,講述他的普查經驗,將半生所學傾囊相授。
看著年輕一代專注地辨別陶片年代、嚴謹地繪制遺址圖,他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他說:三十八年不是終點,只要身體尚可,他仍愿繼續守護這片土地,讓紅山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為中華文明探源之路點亮一盞明燈。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烏力吉德力根的故事,更是所有守護紅山文化、傳承紅山文化工作者的故事,因為有你們,我們方見曙光。
(編輯:曹靜 何思 吳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