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6月25日電(記者 王科舉 譚國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者姜照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智見中國”欄目獨家專訪時表示,免簽退稅政策的優化,中國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實力的提升以及非遺旅行等體驗式消費新業態的衍生,激發了外國游客的在華消費需求,刺激了外國人在中國的“反向代購”。而且,中國打造全球消費共同體有助于各國共同應對逆全球化的沖擊,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姜照指出,外國人到中國“反向代購”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受益于免簽退稅政策的優化。第二是受益于中國制造實力的提升。第三個方面是得益于包括沉浸體驗式消費新業態的發展。
“從去年以來,我們國家出臺了免簽退稅優化的政策,免簽國家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這為外國人到中國購物消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我們從外國人的購物清單變化,可以觀察到,以前外國人來中國都是購買像絲綢茶葉等這種傳統的消費品,現在更多轉向包括無人機、智能穿戴等在內的高附加值產品。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能夠為外國人提供價美質優、品類豐富的商品。”
姜照表示,外國人到中國穿漢服、體驗非遺旅行,在外國人體驗中國人生活、感受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就延伸出一系列的消費需求。
“外國人在華消費成為了時下的一個熱點,這背后三大新趨勢值得關注。”姜照說。第一是“即買即退”成為新趨勢,“特別是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在全國推廣之后,境外旅客在中國購物時可以直接領取退稅款,這為外國人購物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第二是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和國潮文化設計的產品受到外國人的青睞;第三是包括智能眼鏡、無人機等在內的智能科技產品成為了消費的新亮點。
“我認為這背后原因主要還是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強。”姜照說。
姜照建議,下一步要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大力發展首發經濟,更好地集聚全球優質消費資源。同時要針對外國人的消費需求特點,打造外國游客友好型的消費商圈。例如推出針對外國游客的外語標識和外語美食購物地圖等便利化的服務。此外還可以通過推動商業和文化、旅游、體育多業態的融合發展,創造更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提升中國消費的吸引力。
他表示,在調研過程中他發現,許多企業針對外國人推出了定制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有的企業推出了外國人專屬的優惠套餐,為外國人購物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他也建議,中國企業要精準把握新生代消費群體需求,包括他們的文化偏好和社交習慣以及消費特點,打造出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此外,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圍繞一些熱門IP,打造一系列延伸的消費品,拓展消費產業鏈條。
姜照還指出,在當前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大背景下,中國打造全球消費共同體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從全球經貿復蘇的角度來看,中國打造的全球消費共同體,能夠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復蘇、為全球經貿的復蘇發展貢獻更多的正能量。
“這不僅可以應對逆全球化的沖擊,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夠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我們國家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維護正常的國際經貿合作秩序,維護貿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