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贛州市委印發通知,決定從2025年6月起至12月底,在全市開展“如我+”行動。市委部署開展的“如我+”行動,絕非一時興起的工作安排,而是蘊含深刻治理智慧、直抵人心訴求的關鍵一招。它要求干部角色“加”轉換、體驗“加”深入、服務“加”優化,最終目標是讓群眾獲得感“加”充盈。這項行動的生命力,其成效的顯現度,核心在于做好“加”字這篇大文章,使之成為優化作風、破解難題、溫暖民心的有力引擎。
“加”深角色轉換,在換位思考中校準服務坐標。“如我+”的精髓,首在一個“如”字——“如我在學”、“如我在行”……它是對“坐在辦公室里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這一實踐真理的生動詮釋。過去,我們習慣于政策制定者的視角,有時難免與辦事者的真實體驗存在“溫差”。“如我+”行動要求各級干部主動“加”上一重身份——以普通群眾、普通企業的身份,去經歷、去感受那“一公里”的跋涉、“一道檻”的阻滯、“一口氣”的難平。這種沉浸式體驗,不是形式主義的“到此一游”,而是帶著問題意識、求解心態的深度“潛水”。只有真正把自己“加”進去,站在服務對象的立場上,才能精準感知那些報表上看不到的“堵點”、匯報中聽不到的“吐槽”、流程里藏著的“隱形門檻”,從而校準我們服務的方向盤,讓政策供給與群眾需求真正同頻共振。這是破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最直接、最有效的“清醒劑”。
“加”實一線體驗,在沉浸穿透中洞悉痛點本源。“如我+”行動的力量,關鍵在一個“實”字——體驗要“實”、解剖要“實”、問題要“實”。它拒絕走馬觀花、拒絕蜻蜓點水、更拒絕“替身”體驗。行動要求干部撲下身子,像群眾一樣去排隊、填表、咨詢、跑窗口,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地“沉浸”到具體的辦事場景中去。這種“加”深體驗,其價值在于穿透表象,直達本源。它要求干部具備“解剖麻雀”的耐心和眼力,不僅要看“怎么辦”,更要問“為何難”;不僅要記錄流程步驟,更要體察情緒起伏;不僅要發現單個環節的卡頓,更要洞察系統機制的梗阻。選擇體驗的事項要具有代表性、普遍性,避免“盆景式”個案。網上網下、不同時段、不同場景的多次“加”深體驗,才能積累足夠真實的樣本,提煉出共性問題,避免“一葉障目”。唯有如此,“如我+”才能成為發現真問題的“探測器”,而非制造新形式的“秀場”。
“加”快難題破解,在精準施策中提升治理效能。“如我+”行動的成效,最終落在一個“解”字——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體驗痛點是為了消除痛點。行動的終極目的,絕非僅僅是收集一本“問題臺賬”,而是要轉化為一本“銷號清單”、一套“升級方案”。沉浸體驗后,必須“加”快行動步伐,“加”大攻堅力度。要敢于對暴露出的痛點堵點“動真格”,勇于向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下刀子”。針對體驗中發現的問題,要精準“開方”:比如“微改革”要精準滴灌,讓群眾立竿見影感受到變化;對于涉及多部門協同、系統集成的復雜問題,要敢于牽頭抓總,打破部門壁壘和數據孤島,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要從個性問題中提煉共性規律,從局部體驗推及全局優化,推動建章立制,實現“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的提升,防止問題“濤聲依舊”。
“如我+”行動,加的是身份、是體驗、是責任,最終加碼的是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當越來越多的干部真正把自己“加”進群眾的急難愁盼里,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憂,我們就能在一次次“如我”的躬身實踐中,不斷擦亮作風建設的底色,提升為民服務的成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贛州篇章注入澎湃的民心動能。
(會昌縣張磊 、李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