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6月30日電 在歐盟委員會所在地比利時,巧克力是人人珍視的瑰寶。它不僅象征著當地精湛的工藝與豐富的物產,更深深融入了民眾的民族認同感。一公斤巧克力約20歐元(約合人民幣168元),對當地民眾而言,是“負擔得起的奢侈”。
對這個有著1180萬人口的國家而言,巧克力更是重要的經濟支柱。2023年,比利時出口的巧克力及可可制品價值達33.6億美元,其中1.75億美元跨越大西洋流入美國市場。巧克力還支撐著成千上萬人的就業,促進比利時的貿易平衡。長期以來,對美國市場而言,比利時巧克力制造商一直將其視為忠誠且穩定的市場。然而,忠誠如同“甜蜜”,有時卻也脆弱不堪。
關稅沖擊:從“甜蜜航線”到“貿易壁壘高墻”
今年4月,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將比利時巧克力的進口關稅提高了一倍多。這一舉措對本就承壓的比利時制造商而言雪上加霜:西非可可豆收成不佳,歐元兌美元匯率下跌已推高成本,關稅驟增更使對美貿易成本大幅上升?!拔覀儧]做錯什么,為什么要加征關稅?”這是一位布魯塞爾巧克力店主的困惑,更折射出行業對失去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擔憂。
一位正在公園吃黑巧克力的當地老人向中國日報駐布魯塞爾記者分享了對關稅的看法,他聳了聳肩說:“我對國際政治了解不多,但我學過經濟學。如果我們不能出口巧克力,這不僅對巧克力制造商不利,對就業、稅收和服務業都不利?!?/p>
供應鏈多米諾:西非豆農、比利時制造商與得州貨架命運相連
在互聯互通的當今世界里,加納種植戶、比利時制造商與美國得克薩斯州消費者的命運早已在全球化供應鏈中緊密交織。白宮的一紙關稅令,可能讓種植戶勞作數月才收獲的可可豆無人問津,讓根特小店主的利潤蒸發,更讓美國消費者鐘愛的巧克力成為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即便是發起加征關稅舉措的美國政府,也難以從這一決定中獲益。分析人士估計,加征關稅可能會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放緩,資本市場價值減少,并導致十幾萬個工作崗位流失。這就是全面關稅真正的破壞性所在,它違背了現代全球經濟的核心邏輯:各國的繁榮并非源于自給自足,而是依托專業分工與自由貿易。
“我們不能把生意建立在變幻莫測的政治之上。”布魯塞爾一位制造商的謹慎,揭示出貿易信任的脆弱性。每一顆絲滑的松露巧克力背后,都交織著勞工、貿易與信任的復雜網絡,而關稅正將這一網絡推向撕裂。
企業求生:保護主義悖論下的無奈“創新”
美國知名財經網站TheStreet報道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商之一,好時公司盡管擁有90余個零食品牌,但其2025年第一季度北美糖果銷售額仍下滑15%。為應對挑戰,好時通過產品創新(如添加花生醬、焦糖等成分)降低對可可的依賴,卻仍需直面關稅帶來的進口成本壓力——當美國企業依賴進口可可時,保護主義關稅最終只會轉化為消費者支付的更高價格,甚至引發銷量萎縮的連鎖反應。
據商業新聞網站Culturebanx報道,雖然這些關稅旨在促進和保護美國國內產業,且源于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但由于許多美國糖果公司依賴進口可可,關稅反而給這些公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更高的關稅通常會以價格上漲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然而,行業面臨的風險在于,提價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導致銷量下降。
(編譯:馬芮 編輯: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