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1日電 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中國所展現出來的韌性以及創新驅動的穩健發展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許多企業家以及行業專家都認為,中國正日益成為穩定與活力的燈塔,并有能力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無論是在上周舉行的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還是在剛剛落幕的第20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科技”“創新”“發展”始終是最受關注的高頻詞匯。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達到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國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鞏固了作為全球創新中心的地位。
世索科首席執行官兼執行委員會主席凱依嵐(Ilham Kadri)認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實力不容小覷。作為全球化工產業的重要樞紐,中國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國商飛等企業迅速崛起,展現了強大的創新能力。
丹麥洛斯基爾德大學副教授沙哈馬克·雷扎伊(Shahamak Rezaei)表示,中國現如今已從仿制工業階段進入到了創新工業階段,逐步成長為全球創新和研發中心,吸引了大批頂尖國際人才。以AI為例,中國是該領域技術發展的領先國家之一,這就是前沿創新的一種,以此為革新契機,將會看到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帶來諸多驚喜。
雷扎伊還提到:“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堅定立場,說明中國深刻認識到只有開放才能帶來繁榮。這也是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在堅持的。盡管目前存在一些挑戰,但維護這些原則對于實現創新和包容性增長至關重要,這有利于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中的所有國家。從長遠來看,堅持貿易自由原則比一直改變發展策略更有益處?!?/p>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延斯·埃斯克隆表示,中國有先進的技術,還有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很多歐洲企業選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雙方在技術創新、脫碳、數字經濟等領域擁有眾多合作機會。希望歐中雙方開展更多對話,探討合作并解決挑戰,更好地實現合作共贏。
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中國也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舉措,并且這些努力也已見成效。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1162億美元。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人民幣。
包括路易達孚、霍尼韋爾等大型跨國公司紛紛擴大在華業務,將中國強勁的市場潛力和良好的營商環境視為關鍵因素。路易達孚集團首席執行官高啟(Michael Gelchie)表示,中國致力于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其龐大而充滿活力的消費市場正在為全球貿易創造機遇,增強了國際合作的信心。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也表示,中國市場的規模、韌性和創新活力為跨國企業扎根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中國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低碳發展方面的實力也為企業開辟了廣闊空間。
(編譯:高琳琳 編輯:馬芮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