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聚焦濱城,報道了“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嘉賓參訪天津港;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酷暑熱浪中,“清涼經濟”釋放暑期消費強勁動能;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大國港口新脈動;樂享多彩暑期;當上合國家來敲門;亞洲最大自航絞吸船“天鯤號”;生物醫藥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在津揭牌;防暑度夏 各地有“涼”方 天津:科學生態系統為城市“調溫”;天津打造開放新高地;從河埠小港駛向世界一流等內容。
人民日報
7月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嘉賓參訪天津港》。7月7日上午,“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參訪活動在津舉行。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近百名中外嘉賓與媒體代表深入探訪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
7月11日,《人民日報》第15版刊發《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走進天津經開區南港工業區,滿眼是高聳林立的化工設備,這是天津市石化產業的主要承載地。園區往東,是防波堤。“瞧,我們的取水口就在那兒。”跟著先達(天津)海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楊宏飛登上防波堤,只見遠處一座取水泵房在海浪中閃現,兩條直徑1.2米的取水管向岸線延伸。
新華社
7月11日,新華社客戶端報道《酷暑熱浪中,“清涼經濟”釋放暑期消費強勁動能》。進入7月,天津出現持續高溫。9日至11日,天津中心城區日最高氣溫突破35攝氏度。酷熱難耐的天氣仿佛一股催化劑,激活了“清涼經濟”。
7月11日,新華社客戶端報道《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大國港口新脈動》。“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現代化港口建設,擘畫新時代港口發展藍圖。
7月12日,新華社客戶端報道《樂享多彩暑期》。7月12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大劇院,孩子們在表演傳統戲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7月9日,中國國際電視臺視頻號報道《當上合國家來敲門》。
記者楊欣萌帶著上合組織副秘書長走了一遍她熟悉的家鄉:從像科幻片一樣的濱海圖書館,到被稱為“零碳智慧港”的天津港,天津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連接”這件事。合作不是高空理論,而是來自市井街頭、真實生活的共同關切。當世界來敲門,天津大方回應:不只分享發展成果,更分享一座城市的溫度與底氣。
7月11日,央視《新聞聯播》視頻號報道《亞洲最大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在大海里邊挖呀挖呀挖!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每小時能夠挖起沙石6000立方米,沙石量可以把一個標準足球場整體抬高近1米,超給力!
7月11日,央廣網報道《生物醫藥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在津揭牌》。日前,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津藥聯合院”)與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共建的生物醫藥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揭牌。該中心將依托前者強大的科研及項目孵化實力,融合后者的教學與研發優勢,為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升級架設“從實驗室到臨床”“從課堂到生產線”的高速通道。
7月12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發《防暑度夏 各地有“涼”方 天津:科學生態系統為城市“調溫”》。
經濟日報
7月11日,《經濟日報》第10版刊發《天津打造開放新高地》《從河埠小港駛向世界一流》。“十四五”時期以來,天津市憑借獨特的產業、港口、交通等優勢,疊加改革開放先行區、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先行先試的優越條件,持續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