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內人流如織、“蘇超”火爆出圈、“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上半年,消費“熱”勢不減。數據同樣亮眼,上半年,我國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持續釋放的消費活力,不僅有力支撐了上半年經濟增長,也提振了發展信心,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這是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顯效的結果,彰顯了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曾經,對很多人而言,消費不過是“吃飽穿暖”;如今,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看上半年的消費數據,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通信器材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0.7%、25.4%、24.1%、22.9%;旅游咨詢租賃服務類、文體休閑服務類零售額增勢較好。
以舊換新商品銷售良好,部分升級消費增速加快,折射出消費者對品質和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炎炎夏日帶動“清涼經濟”全面升溫,“谷子經濟”迅猛發展,繪畫寫作、烹飪插花等夜校課程“一課難求”……消費新需求加速涌現,不斷點亮細分市場“新藍海”,也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而供給向“新”,則在持續激發消費潛能。
為順應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北京出臺擴大時尚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廣西推出深夜食堂、夜廣西LIVE秀等特色活動,山西打造非遺國貨“潮牌”“潮品”……多地追“新”趕“潮”,加快培育市場新動能。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努力在訂單中探尋銷售“密碼”,努力“讀懂”市場與消費者。比如,年初有家電企業推出形似“米老鼠”的懶人洗衣機——分三個滾筒,可分別清洗鞋襪、內衣、普通衣物等,市場反響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