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于《傳媒》2025年12期
作者侯月,系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AI賦能國際傳播已成為引領國際傳播的新范式,是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新突破。202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币脒_成這一目標訴求,就必須與時俱進,抓住“AI+國際傳播”的時代機遇,加強創新實踐,積極尋求常態化、長效化的生成路徑。2023年,中國日報正式完成了技術中心技術評估和可行性驗證工作,隨后第一時間啟動“AI+應用”“AI+AI”等新模式,分階段推進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下沉應用。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形成了經驗系統化、應用場景化的“AI+國際傳播”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范式引領性,對國內其他主流媒體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聚焦大模型,升級國際傳播生產鏈條
在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實踐中,AI賦能不僅可以增強內容豐富性,而且能夠深層優化內容生產流程,有利于實現高效傳播。隨著算法模型的持續迭代,如何打造屬于自己的大模型,升級國際傳播生產鏈條,也成為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創新實踐的關鍵。
2024年,中國日報與騰訊合作推出了國際傳播智能體平臺,該平臺依托騰訊云強大的技術優勢,以及中國日報長達40多年的專業語料積累、豐富業務經驗,打造了專業的數據集,通過大模型訓練形成國際傳播專屬底座,最終衍生出專業知識庫、增強檢索生成、智媒體開發等數智化產品與服務,實現了國際傳播全過程、全場景、全角色的智能化服務,同時生成了即時的、全面的決策支持體系。中國日報依托國際傳播領域的數據優勢、語料優勢、規則優勢等,借助國產大模型打造屬于自己的國際傳播專用模型,把人工智能技術滲透應用到國際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全過程,進一步豐富載體渠道,生成數據驅動國際新聞決策機制,真正意義上實現國際新聞智能生產,并利用國內全生態鏈優勢全面升級國際傳播生產鏈條。例如,在國際新聞編輯和內容審核領域,利用該平臺可實現對新聞內容的自動化生成、審核和管理,自動撰寫英文及其他語種的新聞稿件,不僅能夠降低傳統國際新聞編寫成本,而且能夠確保報道內容“第二語言”的真實性、準確性,有效避免了出現語言隔閡。另外,中國日報社還推出了全球首個聚焦中華文化英文知識庫“Chinese Culturepedia”,主張以“解碼文化基因,溝通世界文明”為使命,以全球的渠道機制進行文化傳播,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滲透性、精準性。目前,該知識庫以中國日報全媒體平臺為依托,在數智化技術賦能下,全面梳理內部所有英文報道資源,特別是近年來較為新穎的融媒體資源,最后將其繪制為可視的、可交互的數字圖譜,深入挖掘并呈現了中華文明與文化精髓,具有非常強的創新性。
二、經驗系統化,提高AI應用流程化水平
在當今全球化的信息時代,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實踐知識。這些經驗不僅為媒體機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還成為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依托。然而,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經驗系統化地整合和建構,進一步將其轉化為一種常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機制,一直是主流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
中國日報非常重視智能應用的經驗系統化轉化,并借此打造標準化預設指令平臺,進而為國際傳播制播活動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智能化服務。特別是在應用生成式AI時,明確而具體的Prompt顯得尤為關鍵,其將直接對模型生產內容和質量產生影響。中國日報目前已經完成指令的優化工作,有效提高了Prompt質量提升,并實現了應用封裝,具體涵蓋了翻譯、內容生成、摘要、自動問答、智能審校等工作,為相關人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采編工具,有效提高了新聞生產能力。
另外,中國日報還非常重視AI應用流程化建設工作。例如,將AI勘誤嵌入采編發全流程,除了用戶能夠利用對話式AI開展內容勘誤工作外,報社還將其應用到國際報道所有生產環節,對版面內容進行拼寫、語法、編輯建議的自動化檢查。摘要、翻譯等預設應用也會結合具體需要對接到相關環節,全面提高了AI應用流程化水平。目前,中國日報的“起底工作室”借助記者AI數字人進行旁白,并標注為“AI modified”,這樣有效避免了傳統記者在英語發音、語法及語用上的不規范問題,能夠有效提高海外受眾的接受度。
三、依托ChatGPT,豐富智能化應用場景
在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實踐中,AI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整合分析,對受眾閱讀習慣、個性需求、文化心理等進行深入剖析了解,然后精準繪制受眾畫像,為傳播內容與方式革新提供可靠依據,通過個性化生產、共情式傳播增強國際傳播精準性。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算法模型的成熟發展,預測型AI正在成為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核心工具。目前,ChatGPT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在許多領域得到了有效應用,并成為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創新實踐的重要突破口。
中國日報與時俱進,以開放思維為指導,既關注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也注重引進ChatGPT進行本土轉化,在AI輔助國際新聞生產與傳播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目前,中國日報已經將ChatGPT應用于國際新聞稿件翻譯、預編輯環節,成為發布會通稿、即時推送、網端報道等的得力助手。在具體應用中,只要采編人員輸入相關指令,就可以直接完成翻譯工作,且可以根據不同要求,對其進行提示詞訓練,進而更加精準快捷地翻譯專屬詞匯。另外,還可以利用ChatGPT對突發新聞事件進行預編譯,有利于搶占國際傳播第一落點,形成先發優勢。
中國日報國際傳播是國內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重要引領,所以需要對文稿進行精細打磨,保證語言表達全面貼合海外受眾實際,避免因表述偏誤而產生誤解或帶來隔閡。中國日報編輯、記者可利用ChatGPT對文稿進行潤色改寫、生成導語、轉化風格,特別是能夠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易理解、好接受的普通表述,進而增強國際傳播滲透性。同時,還會利用ChatGPT進行組稿、寫稿、審稿等,尤其對于涉及復雜背景的文稿時,ChatGPT的通識能力能夠提供閱讀輔助、資料參考,進而提高跨文化資料收集效率,增強編輯審稿的實效性。此外,還能使用ChatGPT對長篇通稿進行提煉,對抽象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技術文檔等快速歸納概念,幫助記者編輯掌握更多有效信息。特別是可以依托算法模型對傳播趨勢、傳播熱點進行預測,為國際傳播策略調整提供可靠依據,進一步消解了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交流障礙等??梢?,中國日報依托ChatGPT進一步豐富了國際傳播智能化場景,有效增強了國際傳播的精準性、滲透性。
四、人機深層嵌合,完善內容生態系統
在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實踐中,AI通過數實融合為創意策劃、多元化生產、載體拓展等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受時空局限的融合傳播為受眾提供了全新的閱讀體驗,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傳播效能。最為重要的是,在沉浸式場景中,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之間可以進行即時互動,進而形成深層次的情感連接、情感共鳴,在同頻共振中實現更為廣泛、高效的傳播。整體來講,AI賦能國際傳播為傳者與受眾雙向、多維互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成為中國日報智能化國際傳播的一大亮點。
中國日報在AI賦能國際傳播的實踐探索中,非常重視人機深層嵌合,通過多維交互豐富完善內容生態系統,全面拓寬了國際傳播內容邊界和價值邊界。與騰訊云合作打造的智能體平臺,可以進行專用數據集構建、專屬大模型精調訓練、智能體開發和應用場景驗證、國際云平臺資源整合等,形成了具有較強延展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內容生態系統。例如,專屬大模型精調及優化服務,可以對選定的開源大模型或自主可控的國產大模型完成精調服務,提供用于專屬大模型訓練的計算資源和訓練服務,精調訓練不少于3次。借助通用大模型接入包括國內外主流大模型平臺的能力,包括文本模型和多模態模型。基于模型能力,在應用平臺上開發多系列智能體,包括多模態內容生成、知識洞察、智能助手、人設模擬等,并實現智能體編排,通過WEB、小程序、API等提供服務。通過人設智能體、運營智能體等,實現相關賬號的智能化內容運營及管理工作。將智能體能力接入報社現有的應用系統,或開發獨立的工具,提供系統后臺管理及服務監控功能等。2023年,中國日報的虛擬人“元曦”就與ChatGPT展開對話,通過“AI+AI”形成更深層次的技術交互,為AI賦能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技術增效提供了更多可能。
此外,中國日報積極響應《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通過優質資源整合與投入,形成“技術+文化+產業”一體化的元宇宙發展格局,初步搭建了集非遺文化、文創產業、虛實消費等為一體的場景格局。2024年,中國日報率先推出中華文明元宇宙傳播計劃,利用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通過交互式、沉浸式體驗,向全球受眾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拓寬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維度和范圍,有效促進了正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日報推出的元宇宙項目“崑崙·藝出東方”,實現了中華文化與技術創新的完美融合,探索出了傳統文化創意表達的全新路徑。另外,還有依托區塊鏈技術優勢推出的羌繡IP“IP-Pocket with Love SBT”、云錦IP“錦上添花SBT”、舞獅IP“瑞獅納福SBT”等,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出圈”提供了更多可能。
五、結 語
AI賦能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已經成為新趨向、新主流,技術博弈將成為未來國際傳播輿論場域的爭奪焦點,如何抓住先機,構建屬于自己的“AI+國際傳播”體系,也成為未來主流媒體決勝國際傳播的關鍵。AI賦能下盡管創造了更多發展機遇,但其背后也有著諸多挑戰。一是AI在消解文化隔閡、語言障礙的同時也使得國際輿論場域更加復雜;二是AI賦能下的精準化傳播雖然提高了傳播效力,但也帶來了傳播內容同質化、低質化問題;三是大模型及綜合平臺將匯聚更多受眾,很可能會演變為意識形態斗爭陣地,那些受訓于西方意識形態的大模型,對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工作如何把好意識形態關無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日報利用騰訊云技術優勢和自身專業語料積累,打造了國際傳播智能體平臺,實現了國際傳播全過程的智能化服務,并通過大模型訓練,衍生出專業知識庫、增強檢索生成、智媒體開發等產品與服務。中國日報的實踐表明,AI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新聞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優化了內容審核和管理流程,同時,ChatGPT等工具在新聞稿件翻譯、預編輯環節的應用,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人機深層嵌合豐富了內容生態系統,拓寬了國際傳播的內容和價值邊界。因此,在AI賦能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路徑轉向中,必須樹立辯證思維,在創新實踐中結合自身實際進行靈活調適,有效平衡本土與國際、技術與內容、形式與價值的關系,積極尋求“AI+國際傳播”的長效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