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三文魚,從遠隔歐亞大陸的大西洋到達中國餐桌,需要經歷怎樣的旅程?
讓我們全景式觀看這樣一個場景:在8000公里之外的大西洋北部,數以百萬計的三文魚在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中茁壯生長,成熟后經過捕撈、處理、包裝,再搭乘中歐冷鏈貨運班機,不到24小時便已抵達中國。經過中國海關的“綠色通道”,數小時后,這批三文魚即可檢驗通關,進入中國四通八達的物流體系。有的迅速完成自動化加工分裝,奔向商超門店,有的經過經銷商直達餐飲企業,或者通過“空空中轉”接續航班,進一步分撥至全國各地。而此刻,不同地區的中國消費者打開手機購物軟件,都可以輕松完成線上下單,在數小時內收到自己喜愛的三文魚產品。這段三文魚的奇幻漂流,是一場分秒必爭的賽跑。在中歐合作接力之下,一條歐洲產三文魚最快只需48小時便可“游”入中國尋常百姓家。這也是為什么歐洲產三文魚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已近七成。
一條游向中國市場的三文魚只是中歐農食產品貿易領域互利合作的一個生動縮影。中歐同為全球農食產品主要的生產方、消費方和貿易方,雙方農食產品貿易伴隨著中歐關系的穩步發展而蓬勃增長。2024年,中國同歐盟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約300億美元,其中歐方出口額177.8億美元,中方出口額122.1億美元。農食產品貿易已成為中歐務實合作的一張亮麗名片,既豐富了民眾的味蕾,也為中歐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中歐農食產品品類的獨特差異,造就了各美其美的比較優勢,在雙邊貿易中形成高度互補。歐洲葡萄酒、奶酪、火腿等美食一貫備受中國消費者青睞,而中國的茶葉、水果、蔬菜則長期豐富了歐洲市場供給。隨著2021年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法國香檳、德國慕尼黑啤酒、愛爾蘭威士忌、希臘菲達奶酪、意大利帕爾馬火腿,以及安溪鐵觀音、安吉白茶、盤錦大米、贛南臍橙、寧夏枸杞等雙方高品質、標志性農食產品獲得中歐地理標志互認,進入彼此市場得到了更加全面有效的保護與推廣,開啟中歐農食產品貿易“黃金時代”,也為更加開放的中歐合作增添新動力。
中歐農食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離不開雙方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與進步。中國同歐盟多國依托政府間科技合作委員會、食品農業工作組、海關檢驗檢疫合作對話會等機制和平臺,共同支持并實施旗艦項目合作,聚焦農業、食品和生物技術創新,促進低碳循環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鏈綠色轉型。中歐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合作,推動農業發展智慧化、綠色化、現代化,攜手打造中歐綠色農業合作產業鏈。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參展的荷蘭企業路易達孚表示看好中國綠色農業發展機遇,在華投資新建了食品科技產業中心,對拓展在華業務充滿信心。中歐之間日益織密的陸海空物流網絡也有力保障了雙方農食產品貿易順利開展。截至2025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越來越多的中歐農食產品奔馳在中歐班列的快車道,實現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中國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建設,始終敞開大門歡迎歐洲優質農食產品進口并不斷擴圍。僅法國一國,當前就有200余種農食產品獲準對華出口,逾萬家農食產品生產企業順利在華注冊。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中國消費者對歐洲優質農食產品的需求還將不斷上升,擴大中歐農食領域合作空間廣闊。
中歐貿易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期待中歐雙方堅守初心、相向而行,以擴大農食產品貿易為切入點,不斷挖掘經貿合作增長潛力,既為中歐務實合作增色添彩,也為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繁榮提供更多助力。(國際問題評論員 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