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28日電 (記者 趙煥新) 以我國明代名臣汪可受清廉愛民故事為藍本的大型古裝歷史劇、黃梅戲《梅城煙雨》7月25在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大劇場成功首演,并將在武漢、北京等地演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的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
《梅城煙雨》由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黃岡師范學院聯合出品,并獲湖北省戲劇家協會鼎力支持。它以黃梅籍明代名臣“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1559-1620年)為原型,通過層層遞進的沖突,展現了汪可受斗智斗勇的溫情智慧,歌頌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與清廉愛民、勇于擔當的品格。
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文新說,打造《梅城煙雨》是劇院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精品黃梅戲品牌的關鍵一步。選取汪可受為原型,不僅因其是黃梅籍的名臣,更重要的是其身上穿越時空的清廉愛民精神。
“他并非高高在上的‘青天大老爺’,而是一個智慧圓融,善于變通,甚至是有些小狡猾的實干家。他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能讓這個角色更接地氣,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喜愛。”該劇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朱仁武如此解讀。
業內專家對該劇也給予高度評價:一級編劇、湖北省文聯原主席沈虹光稱其為“充滿鄉土氣息的雅俗共賞之作”;湖北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一級編劇周慧認為其“在倡導清廉文化的當下很有現實意義”;《劇本》月刊副主編許可評價該劇“扎根歷史地域,兼具思想深度與民間性”。
在此次創作編排中,輕喜劇元素的融入格外引人注目。編劇朱仁武深入鉆研汪可受的史料,運用輕喜劇的創作筆法塑造人物形象,讓歷史人物在舞臺上鮮活靈動;資深戲曲導演張行歌在舞臺調度過程中巧妙融入輕喜元素,既保留了戲曲的程式之美,又化解了歷史人物劇的沉重氛圍。
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近年來,黃梅縣以源頭保護為重點,以精品創作為抓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戲旅融合為紐帶,推動黃梅戲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在保持經典劇目常演常新的同時,通過與中國戲曲學院、省文聯、省藝術研究院、黃岡師范學院合作創排大型黃梅戲精品力作,其中《青銅戀歌》獲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傳燈》獲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小戲《傳燈》出國參加中法禪文化交流展演廣受贊譽;《我的鄉村我的親》《一代義伶邢繡娘》榮獲屈原文藝獎。
黃梅縣文旅局局長岳勇峰表示,將以《梅城煙雨》首演成功為新起點,進一步做好黃梅戲保護傳承工作,全面推進優秀戲曲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持續擦亮國家級非遺的名片,唱響黃梅戲發源地的精彩。(圖片提供:吳慕楓 鄭鑒峰 毛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