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東苗寨。向澤忠 攝
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公山腹地,一個曾以傳統農耕為生的苗寨,正因東西部協作的東風煥發新生。雷山縣丹江鎮烏東村,這個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級生態村”等榮譽的傳統村落,借助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對口幫扶,探索出一條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2024年,烏東村接待游客5萬人次,同比增長56%,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6萬元——數字背后,是東西部攜手賦予鄉村的勃勃生機。
2021年,順德區與雷山縣結對協作,兩地黨委、政府以“雷山所需,順德所能”為原則,統籌資源,推動順雷協作邁入多層次、多領域合作的新階段。烏東村作為受益者,依托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優勢,將森林覆蓋率92.8%的“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全村130戶499名村民,正共享著這場變革帶來的紅利。
烏東村村民晾曬辣椒。吳健 攝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烏東村的振興密碼,始于一場“人才革命”。在順德區的協作支持下,烏東村創新人才機制,打破鄉村“引才難、留才難”的困局,創新構建“新村民智囊團+本土人才孵化”雙軌機制,讓外來智慧與本土力量同頻共振。
“新村民”智囊團的入住猶如跨界賦能的“外腦”。2023年,民宿經營者袁鑾被村民大會推選為名譽村長,并聘為烏東文旅公司職業經理人。這位來自廣東的“新村民”,帶領團隊將18棟閑置農宅改造為精品民宿集群,引入標準化運營模式,帶動30名村民就業。像袁鑾這樣的“新村民”共有12人,涵蓋文旅、藝術、商業等領域,他們通過實地調研、技術指導解決村莊發展難題50余個。
烏東村姑媽姑爹回娘家過苗年。李雪 攝
同時,烏東村注重“造血式”培養,讓本土人才反哺家鄉。村文旅公司成為孵化平臺,推行“合伙人”和“輪值董事”制度。返鄉大學生楊勝仁曾是脫貧戶,如今參與村內建設項目設計,成長為建筑設計師;村民楊曉春組織婦女發展農家樂,后被選拔為輪值董事,助力管理運營。目前,14名返鄉大學生、2名技術人才加入公司,形成“培訓—實踐—持股”的人才閉環,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
烏東村地處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2.8%。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烏東村以“三塊地”改革為抓手,探索農文旅融合新路徑。
轉變思路,從種糧到種風景。在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烏東村動員農戶按照村莊旅游布局的統一規劃開展種養殖,以獎代補鼓勵提質增效。將茶田改造為觀光茶場,游客可體驗采茶制茶研學,農耕文化變身旅游亮點。
溫馨且充滿苗家吊腳樓建筑風味的民宿。
宅基地則通過流轉實現蝶變。通過統一流轉宅基地,烏東村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及屋”、“農舍”等18家精品民宿拔地而起,帶動30人就業,戶均增收超2萬元。村民以宅基地入股,每年獲得分紅,對于部分選擇進城居住的村民,老屋由村級物業公司接管后續管理。老屋房主楊老伯感慨:“原來荒廢的老屋,現在成了‘金窩窩’!”
近年來,烏東村積極打造沉浸式文旅項目。該村爭取財政銜接、東西部協作等共計940萬元資金支持,在集體用地上建設酒坊、云端餐廳、諸野書店等體驗業態。游客可親手釀酒、研磨米漿,感受苗族文化,讓游客留得住、玩得歡。“我們把博物館建在村口,讓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磁石’。”烏東村支書楊磊說。
發展成果如何惠及全民?在東西部協作政策指引和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烏東村緊緊圍繞產業興村發展思路,積極探索“5311”村級集體經濟利益分配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將集體經濟收益按比例分配至公積公益金、村民分紅、民生保障和人才激勵,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烏東村民族服飾旅拍業興起。
除了將集體經濟收益提取50%作為公積公益金,用于集體經濟擴大再生產外。烏東村的差異化分紅,堅決不讓一位村民掉隊。將30%的收益用于村民分紅,其中脫貧不穩定戶、突發困難戶適當上浮分配標準。提取10%作為民生保障金,用于幫助特困群眾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資助困難家庭學生、獎勵優秀學生等民生事業。10%的收益用于獎勵集體經濟發展參與者激勵金,形成“能者上、優者獎”的良性循環。
烏東村的蛻變,是粵黔協作的生動縮影。順德區提供資金、技術,雷山縣輸出生態與文化優勢,雙方互補共贏。從傳統苗寨到“中國鄉村旅游1號公路”上的閃亮星星,烏東村的蛻變不斷印證著東西部協作的深遠意義。隨著“順雷協作”持續深化,烏東村將繼續探索生態文旅融合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雷山經驗”。(李高莉|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