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歐洲外交傳出兩大消息。一是歐洲理事會主席與歐盟委員會主席聯袂訪華,與中國領導人一道回顧建交50年來的豐碩合作成果,共同開辟中歐關系下一個更加精彩的50年。另一個是歐美達成新貿易協議,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征收15%的關稅、歐盟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和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一邊在強調相互尊重、開放合作,一邊在奉行貿易霸凌、極限施壓。畫風相差如此之大,背后實則有歷史必然的邏輯。
幾十年來,美國對歐政策一直都是以“美國優先”為底色,根據不同需要,時而剝削壓榨,時而扶持利用。
首先是歐洲一體化領域。近十年來,歐盟內部“團結聯合”與“本國優先”兩股力量加劇撕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伙伴沒少推波助瀾。從特朗普1.0時期的首席戰略師班農親赴歐洲多國搞右翼大串聯介入選舉,到2.0時期副總統萬斯在慕安會集中火力批判歐盟,都讓歐盟盡感寒意。特朗普強烈支持英國脫歐,與“脫歐首相”約翰遜惺惺相惜,還給英國畫了一個至今都吃不上的“英美自貿協定”大餅。英國飽嘗脫歐之苦后,才發現“英美特殊關系”沒有那么甜蜜,新上臺的工黨政府又回頭尋求修復同歐盟的關系,但破鏡難重圓。
然后是經濟領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引爆歐洲債務危機,國際資本逃向美國,歐洲至今仍面臨增長乏力、債務高企等結構性問題。特朗普二任以來指責歐洲“占美便宜”,揮舞關稅大棒,一番恐嚇之后,歐洲只得作出妥協,讓美國又薅了一把羊毛。
最后是安全領域。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歐洲同拜登政府一道祭起了反俄挺烏的大旗,沖突之下歐洲大陸安全架構不復存在。“北溪二號”莫名被炸,真相似乎一言難盡。特朗普上臺后對俄政策又發生反轉,視對烏援助為“資源浪費”,最近雖松口恢復援助,也不忘強調“歐盟會支付100%的費用”,所謂“盟友道義”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家“生意”。
歐洲提出戰略自主已有多年,但依附美國的戰略慣性似乎仍很強。最近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呼吁“歐洲必須忠于自己”。
反觀中歐關系,雖然也曾經歷風雨,但中國對歐洲一直以誠相待,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中國始終支持歐洲一體化,把歐洲視為能夠“相互成就”的伙伴。中歐地處歐亞大陸兩端,沒有地緣矛盾和根本利害沖突。中國把歐洲當做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歐盟戰略自主、對歐盟發展抱有信心,對歐洲而言是極其可貴的戰略支持。英國脫歐時,中國希望雙方關系平穩過渡,明確表態“英國離開歐盟,但沒有離開歐洲”,這既是一個理性的判斷,也是對逆境中的歐洲的寶貴支持。
中國始終支持歐洲繁榮發展。建交50年來,中歐關系的基調是合作,交流是共贏。中國投資歐洲港口、鐵路建設促進實體經濟復蘇,中遠海運接手瀕臨破產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如今它已成為歐洲第四大港口。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對雙方都是好事。中國產電動汽車和光伏產品既為歐洲國家實現“綠色新政”作貢獻,也為歐洲消費者降低經濟負擔。中國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歐洲應該克制使用限制性經貿工具。
中國始終支持歐洲長治久安,對歐洲的安全關切一直抱著理解和照顧的態度。歐洲擔心發生核戰爭,中國率先表示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歐洲怕引火上身,中方提出戰場不能外溢。歐洲怕上不了談判桌,中國支持他們作為當事方參與到危機解決進程中。中國支持通過政治手段和平解決爭端,呼吁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實為歐洲大陸計深遠。
歐洲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歐洲的發展機遇卻少不了中國。歐洲既然提出走“戰略自主”的道路,就應該堅定走下去。在這條路上,中國始終是可以攜手前行的伙伴。動蕩的世界需要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中歐作為全球兩大力量,應當成就彼此,惠及世界。(國際問題評論員 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