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泉州8月6日電(記者 紀海生)“泉州制造最大的優勢,就是‘三個九百萬’:900萬海外華僑、900萬臺灣同胞祖籍泉州、900萬本地人口。這構成我們走向世界的橋梁與底氣。”葉世鵬說。他是贊比亞華人華僑總會副會長,也是泉州制造產品“走出去”的推動者之一。近年,他帶領企業從木材貿易轉型至家具銷售,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拓贊比亞及周邊國家市場。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宋元時期,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海洋商貿中心。泉州港當時貨物繁多、商旅云集,曾被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記述為“世界最大港口”。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保留著大量關于古代中外交流的實物與文獻,呈現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風貌。“那時候,泉州就像一個‘世界博覽會’,各國商人、宗教、貨物都在這里交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張恩強介紹道。來自多國的文化建筑比鄰而建,體現出中外文明的交匯與共生。
泉州是中國著名僑鄉之一,全球有900多萬華僑華人祖籍泉州。借助這一獨特的海外資源,泉州制造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拓展市場,在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等地設立海外倉,推動紡織鞋服、建筑建材、機械裝備等“泉州制造”走向世界。
“早期在非洲做產業很難,缺信息、缺人脈,是泉州的僑團和資源網絡幫我們打開了市場。”葉世鵬說,“我在很多非洲國家的朋友,都是通過家鄉組織的聯誼會結識的。”他舉例說,在非洲許多地區,一顆機械零件可能要等上一個多月才能進口,而泉州本地完整的配套供應體系往往能快速解決問題。
今日泉州,正在以新的方式續寫海絲故事。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在福建泉州召開。這場論壇以“數智海絲 共迎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聚焦數字貿易、人工智能、智慧港口等議題,展示泉州在數字經濟和國際合作中的新角色。
在數字化賦能下,泉州正為制造業“出海”打開全新通道。“泉州是制造業重鎮,也是僑鄉城市,具備‘貨好、人多、僑多、港通’的先天優勢。”泉州市領秀跨境·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運營總經理黃燦陽說,“我們打造的是企業出海的一站式平臺,從平臺開店、物流清關到AI選品、退稅服務,所有環節都在系統中閉環運行。”他介紹,目前平臺已覆蓋1000多家企業,90%以上為泉州本地制造商。平臺引入AI技術進行選品分析、廣告投放和內容生成,使中小企業也具備全球競爭能力。
而在終端市場,泉州品牌也在加快適應全球化競爭。“我們最新研發了一款智能減負背包,能實現近60%的體感減負。”泉州市銀泰包袋工貿有限公司海外招商經理陳新靜說,“目前我們的產品已進入西班牙、東南亞等地市場,并通過亞馬遜、TikTok等平臺實現數字化運營。”她補充道,公司已開始使用跨境平臺數據工具分析市場容量與競爭情況,“比如我們會看某款產品在當地市場的銷量走勢與競品布局,從而精準決策。”
這些新興能力正在為泉州參與國際合作提供新的支撐。從產品到算法,從工廠到平臺,一張由“數字絲路”織成的全球網絡,正在泉州成型。
作為傳統與現代交匯的節點,泉州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千年前,這里以茶葉、瓷器、香料通達四海;今日,這里以算法、設備、品牌鏈接世界。泉州的變化,見證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進程;泉州的連續性,則延續著中國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基本取向。變的是技術與路徑,不變的是開放與包容。
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泉州正以自己的方式,為海上絲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馬中南對本文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