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8日電 (記者 李夢涵)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技術館推出《北辰對話》特別節目——跨越天山的科學守望。這是《北辰對話》首次走進大美新疆,節目由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郭哲作為召集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青年主持人依利米努爾·艾麥爾江擔任主持,特邀當地援疆干部、科技人才、文化工作者及基層干部、村民、返鄉大學生、志愿者、護邊員等共同探討科技與文化交融的邊疆發展之路,全方位展現科技支疆與文化潤疆的融合發展。
探尋科技支疆:鹽堿地變沃土,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新疆占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鹽堿地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如何將這一"土地負擔"轉化為資源寶藏?科技的力量成為關鍵。喀什地區科技局副局長白雪峰介紹,通過統籌項目平臺一體化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喀什在鹽堿地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國家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在喀什設立聯絡站,推廣示范治理技術,為農業生產開辟了新路徑。"白雪峰說。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對此深有感觸:"現代生物技術讓耐鹽堿植物扎根新疆,變廢為寶,這正是科技支疆的意義。"他提到,新疆的科技創新不僅服務于本地,更匯聚全國優勢資源,形成科技支疆的"制度設計"。以疆果果企業為例,技術總監閔江帶領團隊將新疆核桃與榴蓮結合,開發出"榴蓮核桃"等高附加值產品,帶動農民收入翻倍增長。"我們通過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價值,讓農民從'賣原料'轉向'賣產品',甚至'賣品牌'。"閔江說。此外,科技還深入基層。疆果果聯合喀什大學農學院建立示范基地,累計開展田間培訓500余次,幫助農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
煥活文化潤疆:非遺煥發新生,民族藝術走向世界。喀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千年。喀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馬紅自豪地介紹,喀什擁有2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71項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馬紅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成果:雕刻葫蘆上刻著"梅蘭竹菊",艾德萊斯綢與回力鞋業聯名推出潮鞋,十二木卡姆歌舞通過直播傳向全國。主持人伊麗米努爾手持一幅"我愛中華"葫蘆浮雕贊嘆:"天安門、長城、東方明珠融為一體,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表達。"在疏附縣阿亞格曼干村,非遺傳承人布哈里切姆的庭院工作室里,艾德萊斯綢已從傳統衣裙拓展到太陽傘、靠枕等文創產品。郭哲表示:"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喀什正以文化為紐帶,連接歷史與未來。
發展人才聚力:青春扎根邊疆,熱血澆灌夢想。新疆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白雪峰強調:"人才引進與培育是關鍵。我們通過'天池英才'計劃吸引領軍人才,同時培養本土骨干。"閔江正是這一計劃的受益者。2022年,他因一次探友之旅與喀什結緣,最終選擇留下:"這里資源豐富,但需要創新。我想把新疆產品推向世界。"
在疏附縣阿亞格曼干村,一群年輕人正用行動詮釋"扎根邊疆"的意義。00后村支書童澤舟帶領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手工藝合作社和直播電商,將掃帚、艾德萊斯綢變成"文創爆品"。返鄉大學生米然班古麗放棄城市機會,成為村醫:"我要用所學守護家鄉健康。"西部計劃志愿者郝瑩萍堅定表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里就是我的詩和遠方。"塔吉克族護邊員薩拉買提·胡巴繼承父輩使命,十年如一日守護邊境安全。他們的故事讓郭哲動容:"這些年輕人有家國情懷、有創新魄力,是新疆未來的希望。"
本期節目《北辰對話--跨越天山的科學守望》通過實地探訪、人物故事與深度對話,呈現了科技與文化在新疆的深度融合。從鹽堿地治理到非遺創新,從援疆干部到返鄉青年,新疆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書寫著新時代的邊疆傳奇。
觀眾可通過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及中國科技館官方平臺觀看本期節目完整內容。未來,《北辰對話》將持續聚焦科學文化與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為公眾呈現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時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