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著咖啡在這里漫步,有可能遇見來上課的學生。”天美藝術街區實現校園與社區的深度融合,形成開放校園。8月8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系列活動走訪天津天美藝術街區。
拆除“有墻”的學院 共創高校藝術展
“藝術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成為城市生活的底色。”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志杰表示,街區正重新定義公共藝術的敘事邏輯。
天美街區深度聯動天津美術學院,打破傳統藝術教育的場域邊界,將課堂延伸至紅磚巷陌,學生們以街區為畫布開展“在地藝術創作”,用裝置藝術激活閑置角落,裝點斑駁墻面,讓藝術從封閉的展廳走向開放的日常,使街區成為流動的藝術實驗室。
作為天津首個以“產教融合、校地聯動”為核心的城市更新項目,這里從“工業遺產活化+曲藝文化創新+科技賦能”三位一體的策略出發,打造具有天津辨識度的藝術地標。
走進天美藝術街區,傳統商業的邊界被徹底打破。記者打卡了海河藝術季,天津美術學院及天津市其他高校的藝術畢業作品正在街區內十余個點位進行展示。
記者注意到,天津美院雕塑系南側的二層小樓,曾是曹禺先生創作經典劇目《日出》的靈感之地。街區完整保留其建筑肌理,修復后將其打造為美育活動中心,定期舉辦藝術沙龍、戲劇工作坊,讓歷史空間煥發當代生命力。
類似案例在街區比比皆是,街區將三岔河口的工業遺存、市井生活與當代藝術相融合,以藝術為媒介,既留住城市記憶,又賦予其時代價值,成為天津“見行見效”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注腳。
以校區為靈魂 激發商業活力
街區將學院藝術與百姓生活緊密融合。在這里,開設了系列社會教育課程,把學校的高研班、天美夜校等面向市民和藝術愛好者的培訓課程開到天美藝術街區。近期,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志杰主講的《當代藝術創作》高研班和《拓印的藝術》夜校都將在街區教室開課。
同時,天津美術學院實施“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和“專業教室開放日”,讓藝術家的創作日常和美院的專業課堂變得不再神秘。打造“校長公開課”“名師帶你來看展”“美術館之夜”“大學生市民辯論會”等系列品牌活動,不定期開展快閃展、街角美術館、城市微電影節展映、家庭相冊故事會等新形態公共藝術活動。拆除“有墻”的學院,讓市民和游客能夠近距離沉浸式感受藝術場域之美。
“歷史為藝術提供敘事深度,藝術為歷史注入當代活力。天美藝術街區建筑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總體分為三大板塊:展示區——承擔文化展示功能,核心區——融合教學與商業,拓展區——重點發展文化與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天美藝術街區講解員介紹,通過系統梳理海河文化帶的歷史脈絡,街區已活化利用5處歷史建筑,形成“可生長的藝術容器”,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
如果說歷史建筑是街區的“骨架”,那么“校區為靈魂”的聯動機制則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荔枝新聞中心記者/常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