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14日電 (記者 譚英姿 鄧蕊)重慶開州區的漢豐湖因長江三峽工程而生,系庫區最大城市內陸湖。三峽水庫蓄水時,長江水由東往西回涌入開州區澎溪河,開州區形成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帶濕地,占重慶市消落帶面積的13.79%,是重慶市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之一。消落帶“夏陸冬水”的反季節漲落規律,導致了該區域生態系統脆弱、敏感、易污染、易破壞,造成了水體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大、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地質災害頻發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為開州區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2025年8月14日,當地青少年在重慶開州漢豐湖水上運動俱樂部學習漿板運動 (攝影 譚英姿)
為減少消落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國家批準,開州區在澎溪河上距城區2.5公里處建成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該工程由水位調節壩樞紐、生態建設和景觀文化工程三部分組成,工程于2007年8月開工,2015年3月全面完工。工程總投資3.98億元。
工程建成后,長期蓄水170.28米以上,形成了今天的漢豐湖,治理消落區面積14.48平方公里,城區周邊消落區深度由18.5米降低至5米。常態化蓄水170.28米使漢豐湖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生態環境,減小了因水位季節性消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環湖消落區,開州區以“生態縫合”為針,用自然智慧“穿針引線”。實施小微濕地、基塘、林澤、鳥類生境等消落帶生態修復工程,著力構建獨有的濕地生態系統。打造漢豐湖城市景觀基塘工程系統600余畝,栽植荷花、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鳶尾等十余種,適應在消落帶生長,并頗具生態、景觀及經濟價值的濕地水生植物,達到凈化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的作用;建設消落帶林澤約500畝,栽植落羽杉、水松、秋華柳、烏桕、江南榿木等適應濕地生態環境的喬灌木40余萬株,成活率達90%以上,為濕地動物提供豐富的棲息環境,也為游人提供怡人的“五彩森林”濕地景觀;實施鳥類生境工程,堆置島嶼兩個,總方量15立方米,冬季水位175米時出露面積1140平方米,在島嶼頂部設計了適合雁鴨類生活的淺水塘,并栽植了火棘、桑、烏桕、巴茅等喬灌木和草本,為鳥類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間;實施“小微濕地工程”小微濕地520畝,種植30余種濕地植物,每年4月至10月,不同季節不同濕地花卉開放,吸引大量的昆蟲、兩棲爬行動物在此棲息。
以生態方式打造濕地景觀,用濕地景觀助推社會發展,形成了“林下膝根”、“五彩森林”、“荷花基塘”、“開州洱海”、“候鳥生態島”等一系列濕地美景。濕地內水質整體達到或優于Ⅲ類,出境斷面Ⅱ類水質占比逐年提高;每年到我區越冬的水鳥達35種,2萬余只。
2021年漢豐湖生態修復獲評“重慶市生態保護修復十大案例”,2022年,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烏楊壩消落帶生態修復項目獲“亞太地區景觀設計“雨洪管理類卓越獎”和“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生境改善獲創造類卓越獎”兩項國際大獎,2023年1月漢豐湖被確定為首批國家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試點單位,2023年10月漢豐湖成功入圍第二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