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8月10日,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商業與貿易學院“青春數跑·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隊一行14人,赴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岑界村、恰里村、黨九村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數字技術為筆、以青春力量為墨,在黔貴大地繪就產業振興新圖景。
錨定基地建設,筑牢助農“橋頭堡”
8月8日,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青春數跑·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隊公益直播助農實踐基地在下江鎮正式掛牌。作為公益直播助農實踐基地,下江鎮是實踐隊深耕數字助農的重要陣地。
實踐隊抵達后,第一時間與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對接,結合前期調研成果,圍繞“基地提質、功能拓展”目標,細化實踐方案:一方面梳理當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建立“品類-產量-賣點”數據庫,為后續直播選品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實地勘察場地,協助岑界村、恰里村完成直播基地初期搭建。
實踐隊從設備調試、場景布置到流程規范,全程提供專業指導,讓“田間地頭”變身“直播現場”,為鄉村數字產業發展筑牢“橋頭堡”。
聚焦能力提升,培育振興“新農人”
“如何搭建直播間?”
“怎樣介紹才能讓更多人購買咱們的靈芝?”
在各村“壩壩會”上,村民們圍繞電商直播的疑問絡繹不絕,實踐隊結合村民需求,開展“理論+實操”雙軌培訓。
在理論課堂上,隊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電商平臺規則、直播話術設計、粉絲運營技巧,破解村民“不會播、不敢播”的難題。
在實操環節中,隊員們手把手指導村民使用直播設備,模擬直播場景進行演練,針對鏡頭感、產品介紹邏輯等問題現場糾錯,幫助村民快速掌握直播技能。
與此同時,實踐隊還聯合“青年賦能鄉村振興人才實驗室”,為當地青年農戶開設專項輔導課,圍繞“數字賦能產業振興”主題展開座談,傾聽青年農戶在創業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共同探討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線上銷售渠道拓展等路徑,激發青年農戶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
傾聽群眾需求,繪制發展“新藍圖”
實踐期間,實踐隊隊員深入田間地頭、走進村民家中,通過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詳細了解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幫扶需求。
在岑界村靈芝種植基地,詢問靈芝在種植、烘干、銷售環節的困難。在恰里村百香果種植基地,了解鮮果產量、采摘后的保鮮周期、加工意愿,與村“兩委”干部交流時,重點關注“百香果電商冷鏈物流”等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規劃等問題。
針對收集到的需求,實踐隊整理形成《下江鎮數字賦能產業振興需求清單》,并結合各村資源稟賦,提出“一村一品”數字發展建議,比如恰里村,可以聚焦百香果產業,通過直播展示“果園采摘-分揀-打包”全流程,同步推廣“百香果+蜂蜜”“百香果干”等加工品,延長產業鏈,拓寬銷售范圍。這些建議為當地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參考,助力繪制鄉村振興“新藍圖”。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是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以教育資源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接下來,該學校將持續深化與下江鎮的合作,以公益直播助農實踐基地為紐帶,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讓青春力量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助力下江群眾在數字時代的鄉村振興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約通訊員 陳揚 趙堃靈
貴州教育報記者 熊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