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在石屏古城學跳煙盒舞。
兩岸媒體人在建水紫陶產業園區體驗陶藝。
“時隔12年再到云南,變化特別大。”黎建南是一名臺灣自媒體人,近日,他與24名兩岸媒體人一道走進滇南大地,參加由云南省臺辦主辦的第三屆“情牽兩岸·滇臺同行”暨臺灣網絡新媒體人采訪活動。5天4夜的行程中,采訪團深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等地,感受當地的多彩民俗文化和優美自然風光,見證當地日新月異的發展。“此次云南之行讓我看到這里煥發出的新活力,感覺特別棒。我會好好記錄,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黎建南說。
體驗特色文化
鮮切肉片在滾燙湯頭里翻滾、時蔬與米線依次入碗……“來到蒙自,怎能不嘗一碗地道的過橋米線?”在蒙自市過橋米線文化展示中心,臺灣自媒體人李湘茗認真聆聽講解。2014年,蒙自過橋米線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過橋米線在傳統技藝的堅守與標準化生產之間尋找平衡,以“非遺+文旅+產業”模式向全國乃至世界傳遞云南味道。
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味蕾之旅后,李湘茗直言:“米線味道十分驚艷,我懂得了滇南飲食的匠心。”在她看來,這碗美食背后,承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情感紐帶。
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讓臺灣媒體人大開眼界。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采訪團成員“沉浸式”感受建水紫陶獨特的制作技藝,直呼“看呆了”。
在石屏豆腐古城博物館內,老師傅手持長勺攪動酸水,豆漿在古法中慢慢凝結——采訪團見證了“井水點豆腐”的魔法時刻,當地特有的酸性井水與豆漿相遇,瞬間凝結成雪白的豆腐。這項能“吃”的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臺灣媒體人連連稱奇。
鮮艷的布料、閃亮的配飾、松軟的布鞋……在蒙自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臺灣自媒體人吳旻義終于穿上向往已久的民族服飾。“零距離感受當地民族文化,是我此行最大收獲。若有機會,真想走遍大陸,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吳旻義說,他曾在社交平臺向島內青年介紹紅河州的民族文化,不少人被這里的人文風情深深吸引,對這片多民族聚居的沃土心生向往。
觸摸發展脈動
天藍水清一直是云南的名片,如今另外一種新“藍”正被人熟知,那就是藍莓。采訪團走進蒙自市草壩鎮安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當地藍莓產業發展。
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藍莓種植面積已超過110萬畝、產量約50萬噸,其中云南作為核心產區,貢獻了約占全國30%的藍莓產量,并發展出多種聯農帶農典型模式,打開了鄉村振興“新藍海”。
蒙自是設施栽培藍莓的主產區,藍莓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總產值超30億元,帶動2萬多戶村民實現增收。其中以“622”聯農帶農機制發展的藍莓家庭農場有500個以上,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622”聯農帶農機制,即藍莓銷售收入按照農戶60%、村集體和龍頭企業各20%的比例分配。加入該機制,草壩鎮仙景村村民許澤去年種藍莓掙了118萬元。今年計劃將種植規模從30畝擴大到80畝,預計收入達200萬元。
“今年我們的藍莓已成功出口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出口量約170噸。”紅河安美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總監陳燦靈說。
在彌勒市“東風韻”藝術小鎮,生態農業、藝術文化、休閑度假巧妙融合,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熱門地,這正是云南積極培育文旅新質生產力、探索“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的一個縮影。漫步其中,彩色城堡式建筑與大片薰衣草花田相映成趣,葡萄酒莊園、藝術家莊園、玫瑰莊園、湖濱濕地、靜謐溪谷錯落其間,文藝氣息撲面而來。臺灣青年吳蒨看得目不暇接:“萬花筒藝術館非常美,從遠處望過去層層疊疊,內部則是燒磚窯的建筑形狀。我還會再來,也希望帶更多朋友來彌勒,感受‘云南的摩洛哥’。”
增進彼此友誼
立秋后的建水,氣候清爽宜人,綿綿細雨滋養著這座具有千年深厚歷史底蘊的滇南古城。采訪團走進建水文廟,這是大陸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文廟之一,也是舉行祭孔儀式的重要場所。
正衣冠、點圣火、鳴禮炮、抬圣像、奏禮樂、讀祭文……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王同學是首次參與莊重肅穆的祭孔儀式。“完全沒想到,儒家文化在滇南古城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此前,我對孔子的了解僅停留在課本,這次親身參加儀式才能有機會觸摸到‘活’的中華傳統文化,真切感受到它的厚重。”王同學說,希望更多臺灣青年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在這里補上“缺失的文化傳承課”。
高亢悠揚的海菜腔、靈動多變的彝族傳統舞蹈煙盒舞……在石屏縣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海菜腔省級傳承人李懷秀與弟弟李懷福為采訪團獻上的民族特色歌舞盛宴,引得掌聲陣陣。有臺灣青年跟著學跳煙盒舞,感慨道:“原來傳統文化不是玻璃柜里的標本,也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這般鮮活的節奏與動感的舞姿。”
李懷秀曾多次赴臺演出交流,最令她難忘的是在阿里山與臺灣少數民族“斗歌”“斗舞”的經歷,那一刻,她深切感受到兩岸同胞的熱情是相通的。“特別期待能再去臺灣,也歡迎臺灣同胞再來云南,咱們再一起‘斗歌’‘斗舞’,把這份珍貴情誼一直延續下去。”
吳旻義說,希望通過自己拍攝的視頻和直播,讓更多島內民眾認識真實大陸、了解多彩云南,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到紅河這片沃土感受多樣民族文化,喚起彼此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