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1日電 六十年一甲子,高原治水寫華章。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水利人自覺把西藏水利工作擺在西藏發展穩定大局中思考謀劃,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水利要事。
從長期面臨飲水困難、灌溉不足和洪水威脅,全區水利基礎設施幾乎一片空白,到如今水網架構初步建構,年供水能力超過15.64億立方米,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18萬畝……西藏水利事業實現彪炳史冊的輝煌跨越。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西藏處于世界屋脊、高寒高海拔地區,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農牧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全區農牧區幾乎沒有集中供水設施,農牧民不得不步行數小時到河流、山泉取水,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水質無法保障。
60年來,水利人終堅持把解決西藏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底線任務和重中之重。60年接續奮斗,特別是自2000年以來,經過"人畜飲水解困工程""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三個發展階段,一年接著一年干,農村飲水安全條件得到持續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全區累計落實農村飲水安全投資56.9億元,共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8萬余處,農村飲水安全人口普及率達到100%,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不落一戶、不漏一人"。2019年,全區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銷號,困擾眾多農牧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近年來,針對高海拔地區季節性缺水問題,西藏還采取了深井取水、太陽能保溫房、管道防凍等防凍保暖新技術,高寒高海拔地區季節性缺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廣大農牧民群眾歷史性告別了"下河背水""鑿冰取水"。
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填補空白
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清潔能源接續基地,被譽為"江河源""亞洲水塔",是我國河流湖泊最多的省區之一。
和平解放初期,西藏幾乎沒有永久性水利工程,僅有一些小型引水渠用于農田灌溉。1999年12月18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國家援藏62項重大工程之一滿拉水利樞紐工程首臺機組并網發電,填補了西藏重大水利樞紐工程歷史空白。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西藏相繼建成旁多水利樞紐工程、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湘河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開工建設帕孜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旁多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全區已建成各類水庫143座,總庫容達43.8億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22座,初步構建了"一核四區協同、四江一河互濟"的西藏水網架構,水資源調控能力顯著改善,全區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超過15.64億立方米。
從"九五"規劃至"十四五"規劃,西藏水利建設投資增加近20倍。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累計落實水利投資達684.5億元,超過了前幾十年的總和。
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28萬畝。60年來,通過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專項縣)項目,因地制宜,加強實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基本形成了"蓄、引、灌、排"為一體的農田水利灌溉保障體系。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18萬畝,灌溉有效利用系數0.463,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從"大水漫灌"到"高效節水",為確保糧食安全特別是青稞安全奠定了有力的灌溉保障基礎。全區各族人民長期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先后建成雅礱、恰央、卓于、扎倉嘎等中型水庫和江北、澎波等一批大中型灌區。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大型灌區1處,中型灌區122處,小型灌區1525處。
健全水旱災害防御體系筑牢安全屏障
和平解放初期,西藏幾乎沒有系統的防洪工程,農牧民面對洪水災害只能被動承受。"十二五"以來,西藏大力開展4大類防洪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堤防4506公里,對雅魯藏布江、怒江和瀾滄江等8條重要河流重點河段進行了系統治理,完成了368項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工程。同時,實施了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等98項重點城鎮防洪工程建設,對39座小型病險水庫開展除險加固,顯著提升了重點城鎮和人口密集區的防洪能力。實施70個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累計保護人口超5萬。
2019年起采用"一級部署、多級應用"模式,建設完善自治區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為各級山洪災害防御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從"無"到"有"再到"好"的轉變。
2000年以來,高效處置了易貢堰塞湖、墨脫堰塞湖、定結縣冰湖、嘉黎縣冰湖潰決以及雅魯藏布江特大洪水等險情,有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區水旱災害防御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從單一工程到系統工程,從經驗決策到科學決策的重大轉變。
水生態治理保護實現了歷史性成效
發源于西藏的大江大河不但撫育了中華民族,也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江河源頭。西藏水利人堅決扛牢扛實守護"亞洲水塔"政治責任,多措并舉強化水生態治理保護,助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認真貫徹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建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全區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連續10年超額完成控制指標,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明顯提升。
大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在全國率先出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分類管理辦法,開展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評估,依法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60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85平方公里,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保持率達到92.2%(不含凍融侵蝕),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西藏于2017年全面建立河湖長制,自治區黨委書記、主席任雙總河長,區市縣鄉村五級1.47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劃定635個河湖管理范圍,編制289個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全面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與青川滇建立跨界河湖聯防聯控機制,重拳治理"四亂"問題。強化采砂規劃約束,嚴格許可審批,開展專項行動,保持河道采砂秩序良好。建設42個自治區級幸福河湖,開展230個河湖健康評價,河湖健康率為100%。全區河湖面貌進一步改善,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保持良好,國控及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60年不懈奮斗,60年滄桑巨變。未來,西藏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將會更加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