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1日電(記者 李夢涵)8月21日,以"生態系統遙感與人工智能服務生態科學新使命"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生態系統遙感學術研討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開幕。來自全國的近100家科研機構、高校和行業部門的500余名生態學與遙感領域專家學者參會。大會由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
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中國科學院院士、新疆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肖文交,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空天院研究員吳炳方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代表主辦單位、主辦城市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對眾多學者的參會表示熱烈歡迎。
開幕式當天上午,于貴瑞、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和張元明三位知名專家作大會特邀報告,分別從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及碳匯功能、全國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中亞生物多樣性與新疆科考等角度,高屋建瓴地闡述了生態學研究對生態系統遙感的需求、生態系統遙感的意義與內涵、前沿研究及未來發展方向等。
生態系統遙感已成為生態系統監測和評估,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管理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手段。于貴瑞指出生態系統遙感作為交叉學科,融合了遙感、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當前的生態學研究,無論微觀尺度還是宏觀尺度,都越來越離不開遙感。他對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賀,充分肯定生態系統遙感已經建立了一套"理論-方法-實踐"的完整體系,并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科研骨干,期待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未來進一步集合生態與遙感領域的科學家,開拓并引領生態系統遙感的發展。
吳炳方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其與生態系統遙感的交叉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人工智能已顯著提升生態系統遙感的效率、降低成本、拓展應用場景,為生態系統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全新動能。本次會議緊扣這一發展趨勢,探討并交流生態系統遙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案例,切實推動生態系統遙感的創新和交叉學科建設。他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變革遙感技術在生態系統研究與管理中的應用范式,通過數據挖掘、模式識別和預測建模能力的突破,我們要在生態系統監測-生態系統分析-生態系統管理三個方面構建起"數據-認知-決策"的完整技術鏈,將生態系統遙感推向人工智能的全新時代。
本次會議為期2天,共有12個特邀主旨報告,并設置16個主題、20個分會場,圍繞生態系統格局、參數和功能,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等熱點議題開展學術研討。除開幕式和閉幕式外,其余都采用大會主旨報告與圓桌討論、分會場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讓參會人員既能充分了解學術大咖的精彩觀點,也能和各自領域內的同行進行深入交流。
本次大會由遙感與數字地球全國重點實驗室、干旱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全國重點實驗室、新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生態學學會相關6個專委會、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相關6個專委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定量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新疆自然資源學會、新疆地理學會等協辦。大會還分別在《遙感學報》(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中文領軍期刊,EI)和《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國科學院1區Top,影響因子6.8)組織會議同名專刊,以更好地集中宣傳優秀生態系統遙感學術與應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