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筆尖輕輕暈染,紅磚墻、舊窗欞、生銹的鐵門漸次浮現——這些即將消失的蘭州老房子,在張盈的畫作中獲得了永恒。
2019年,張盈在蘭州西固區的老工業區寫生時,將一幅蘇式老樓水彩畫發到網上。令她意外的是,這條隨手發布的視頻獲得了11萬次觀看。"平時無人問津的老房子,原來有這么多人喜歡。"她說這話時,筆尖正勾勒著將軍府院內正房屋檐的紋樣,陽光透過樹梢,在張盈的畫板上投下斑駁光影,筆尖下的老房子仿佛被溫暖的光陰喚醒。
出生于1981年的張盈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對她而言,這些畫作不僅是建筑寫生,更是對童年記憶的珍藏。"老房子能讓人瞬間回到過去,90%的人童年都有美好回憶。"如今她教學之余創作的老房子系列已達50余處,每幅作品都需要全神貫注繪制兩天。
她的創作過程像一場時空對話:先實地踩點勾勒輪廓,再對照照片完善細節,最后帶著完成的作品回到原地合影。這種獨特的記錄方式吸引了眾多網友,有人認出畫中白塔山門匾是父親墨寶,有人發現五泉山鐵門是父親焊接之作。畫筆連起了記憶的斷點,讓沉睡的老建筑重新煥發生機。
"畫畫時我最注重光影表現,有光就有生命。"張盈指著自己的畫作說到。在她筆下,四月還未長葉的老樹生出了蔥郁綠意,這是她的想象,破舊的窗欞也重現往日光彩。
談及未來,張盈說她會繼續尋找那些"微小卻閃光的事物",用畫筆守護城市記憶。而在互聯網的另一端,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她的畫作,重新審視那些即將消失的老建筑——這或許就是藝術最動人的力量:它讓尋常角落煥發光彩,讓匆匆流逝的時光得以駐足。
(中國日報 馬靜娜,視頻吳岳軒、楊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