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9日電(記者 趙磊)8月28日,"新天工開物——科技成就發布會"金屬材料專場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行。本期專場發布會,聚焦我國金屬材料領域自主創新成就,集中發布了由中國金屬學會推薦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核聚變反應堆鎢銅偏濾器部件、先進金屬多孔材料三項材料領域的科技成果。
"近代以來,金屬材料是支撐人類社會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材料。"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干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金屬材料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支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高端金屬材料領域迅速進步,已經全面躋身于國際第一方陣。"
來自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鋼研華普科技有限公司團隊的三位專家發布人,通過現場講述與視聽結合的形式,展示了相關成就背后的科學創新突破與科技自主攻堅故事。活動現場還舉辦了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數字展品庫入藏儀式。
契合資源稟賦 鈰磁體突破打造中國稀土永磁產品"新矩陣"
從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到機器人、航天精密器件,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已成為高端裝備的"核心動力源"。中國獨創的"鈰磁體"材料,作為為稀土永磁材料家族中獨具特色的創新品類,近年來憑借資源適配性與成本優勢備受全球矚目。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稀土永磁材料是全球高端制造、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領域的核心戰略材料。突破高性能、低成本的稀土永磁體制備技術,是實現高端制造、"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從第一、二代釤鈷永磁研究,到第三代釹鐵硼自主技術迭代,再到如今全球獨創的"鈰磁體",中國鋼研團隊推動稀土永磁研發和產業化實現了四次技術突破,目前已形成五大系列十六個種類、近百種規格的新產品。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稀土領域首席專家喻曉軍表示:面向未來,"我們將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手段,繼續探索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同時,還將推動稀土永磁的回收與循環利用,助力國家'雙碳'戰略。"
加速聚變演進 鎢銅偏濾器鑄就守護"人造太陽"的金屬鎧甲
1億攝氏度,1066秒……2025年初,中國"人造太陽"EAST(東方超環)裝置再創新世界紀錄。為核聚變反應堆抵御10倍于太陽核心溫度等離子體沖刷的關鍵部件之一,正是由安泰科技研發的鎢銅偏濾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干勇在評價該成就時表示:"核聚變是全球公認的人類終極能源,我們研制的金屬材料完全能滿足核聚變用特種合金的服役性能要求,充分證明中國已成為金屬材料研制和應用的世界強國。"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難熔金屬首席專家王鐵軍分享了團隊從零起步、攻克鎢銅異質材料連接、無損檢測等核心技術的故事。"我們不僅支撐EAST創造多項世界紀錄,還為法國WEST(W Environment in Steady-state Tokamak)裝置提供全套鎢銅偏濾器部件,中國在該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正在加速全球聚變研究的腳步。從ITER(國際熱核試驗聚變試驗堆)2035年的滿功率放電,到工程示范堆的推進,再到2050年商用堆的展望,中國核心部件始終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科研以"破局之力",為人類共同探索可持續能源未來搭建的堅實橋梁,讓中國科研的擔當,成為照亮人類能源未來的一束光。
助力綠色發展 先進金屬多孔材料架起現代工業的"通透之骨"
"多孔藏力,通透載能"。從生產高標號車用汽油的吸附脫硫裝置中應用的金屬多孔濾材,到煤化工領域應用的飛灰金屬過濾器及高端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濾材,由先進金屬多孔材料打造的"工業金屬肺",成為推動現代工業低碳減排的重要助力。
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志凌在推介該成就時指出:"先進金屬多孔材料,以其獨特的多孔結構,具有高孔隙度、高通透性、低密高強等特性,可實現材料結構與應用功能的融合創新,在眾多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先進金屬多孔材料,既發揮了"孔"獨有的通透特性,又具備高強度的金屬骨架。鋼研華普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軍軍表示,先進金屬多孔材料猶如架起現代工業的"通透之骨",賦予金屬材料超越傳統"理想結構"的性能,在現代工業中搭建起金屬材料與功能需求匹配的"完美橋梁"。在氫能源、碳中和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先進金屬多孔材料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向未來,我們也將依托材料基因組工程大數據平臺、工業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多學科創新,提供數智化的金屬多孔材料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
記者從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獲悉,"新天工開物——科技成就發布會"更多行業專場發布將陸續與公眾見面,活動配套的首期科技成就展目前已在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