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擂動,旌旗獵獵。8月31日晚,貴州長順縣神泉谷景區旅發廣場燈火通明,現場觀眾屏息凝神,由縣文旅局牽頭,在貴州省花燈劇院精心指導,縣教育局大力支持下,60余名以長順農民劇團為核心、長順教育系統干部及志愿者演員聯袂演繹的大型地戲新編劇目《地戲風云》在長順震撼首演。這部融合傳統地戲精髓的史詩之作,以隋朝末年秦瓊“潼關突圍”的經典橋段為主線,通過鏗鏘的唱腔、剛勁的武技和跌宕的劇情,為現場觀眾再現了一段風云激蕩的英雄傳奇,也標志著長順縣“非遺+文旅”融合發展再添重磅成果。
舞臺上,飾演秦瓊的農民劇團演員金云祥身著武將戲服、臉蒙黑色面紗、頭戴木雕面具,手中雙锏“唰”地刺出,與靠山王楊林展開對手戲。金云祥是長順縣廣順鎮屯堡地戲傳承人,也是長順農民劇團團長,“此次參演的節目創新融合現代表演元素與屯堡地戲元素,巧妙借助舞臺光景設計與配樂,營造出極具震撼力的古戰場打斗場面,以此降低年輕人的接受門檻,吸引更多人了解屯堡地戲,喜愛上屯堡地戲。”金云祥介紹。
當劇中秦瓊一聲怒吼響徹夜空,舞臺上驟然風起云涌,猩紅的燈光下,靠山王楊林的儀仗森嚴而立,十三太保秦瓊手持雙锏隱忍蟄伏。劇情迅速推向高潮,演員們手持刀、槍、劍、戟列陣廝殺,地戲唱腔“殺殺殺”與震天的鑼鼓聲交織,將隋末亂世的悲壯與英雄的剛烈展現得淋漓盡致。
“太震撼了!整臺演出觀感舒適又精彩。”游客李光琴第一次完整看完《地戲風云》,她舉著手機記錄演出片段,“精美的服裝盡顯特色,一流的舞臺、燈光與音效營造出絕佳的視聽氛圍,演員們扎實的真功夫更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也希望廣大觀眾能喜愛長順屯堡地戲,讓這一珍貴的文化得以傳承。”
舞臺上,劇情正在鋪墊轉折。暗場片刻后,左右兩側布景突然亮起明亮的燈光,畫風一轉7名身著素白襦裙的女性舞者緩緩入場,她們手中提著宮燈,燈影搖曳,裙裾如流云般舒展。演員們隊形來回變換,時而排成規整的菱形,宮燈在手中傳遞,似星河流轉;時而圍作圓形,燈影交織成朦朧光罩,配合著輕柔的絲竹聲,將隋王朝都城內歌舞升平的景象娓娓道來。
觀眾劉昌友現場不時評價劇情,“此次的《地戲風云》與以往地戲大不相同,它不僅劇情連貫,演員的情緒也極為飽滿,更重要的是,年輕人能通過這樣精彩的演出了解歷史,進而喜歡上非遺地戲。”
據了解,《地戲風云》是長順縣第四屆鄉村戲劇節推出的又一部非遺創新劇目,此次劇目的創排是“非遺活化+歷史敘事”模式的新探索 ,貴州省花燈劇院不僅派出導演、編劇、舞美等20余名演職人員駐點指導,還組織長順農民劇團、縣教育局干部、志愿者演員參加為期2個月的集中培訓,從臺詞、身段到情感表達進行系統提升。
“這不是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用非遺地戲的‘魂’,講好英雄的‘情’。”《地戲風云》制片人、副導演、國家二級演員陳俊聲在后臺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花了1個月時間打磨劇本,從歷史考據到動作設計,既保留地戲‘唱、念、做、打’,又借鑒了地戲‘出手快、亮相穩’的特點,我們不休息反復排練2個多月,就是為了讓各個細節既符合非遺規范,又能傳遞角色的糾結心理。”
據了解,長順屯堡地戲有6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遺,《地戲風云》由一支60人演員隊伍組成,成員涵蓋農民、個體戶、干部與志愿者等,此次《地戲風云》與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排,正是希望借助專業劇院的創作經驗與資源優勢,為傳統的“非遺藝術”注入新活力,讓600年地戲在現代舞臺上重新煥發生機。
長順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詹浩表示,“接下來,我們不僅計劃在長順縣內推動該劇常態化演出,將其打造為代表長順的文化IP,還準備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通過巡演和多種形式的推介活動,讓《地戲風云》成為一張閃亮的‘長順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了解地戲、愛上長順文化。”
(侯博文 龍再剛 鄧雪 潘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