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AI在八家”2025系列沙龍第四期——“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新材料領域的顛覆式創新”在八家股份社學清嘉創大廈成功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何滿潮,海淀團區委書記任一丁,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促進五處副處長陳郁淦,東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夏卓姝,東升農工商總公司副總經理田密,八家股份社黨總支書記、董事長魏育新,八家股份社總經理李志遠及科研、產業、投資界六十余位代表出席,共同圍繞AI賦能新材料研發與產業應用展開深度研討與實踐對接。
共青團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書記任一丁在致辭中強調,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動“AI for Science”向“AI for Industry”跨越的關鍵力量。海淀共青團將持續搭建創新平臺、優化服務機制,充分激發青年創新潛能,加速新材料等前沿技術的落地與產業轉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高水平區域創新生態不斷注入青春動能。
八家股份社總經理李志遠致辭推介時表示,作為區域“創新服務樞紐”,八家依托“兩低兩高”全周期服務體系,致力于打通“技術-產業-生態”閉環。
本次聯動隧道國重、信通院、中化信息及吉林大學等頂尖機構,旨在破解AI與新材料融合中的技術瓶頸與數據孤島,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何滿潮作為特邀嘉賓出席活動并作了致辭和主題分享,他強調,AI與新材料融合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并高度評價八家股份社的平臺推動作用。
在主題分享中,他系統闡述了AI如何驅動工程材料研發從“經驗試錯”邁向“智能設計”,并以團隊研發的NPR智能支護材料為例,展示了AI在重大工程中的創新應用與實施路徑。
中國信通院董昊副主任以《科研智能:政策、產業及標準》為題,系統解讀AI賦能科學研究的國家政策與標準體系建設路徑,強調政策支持對AI在新材料領域應用的重要性;中化信息郝英荃博士則從央企實踐出發,闡述中國中化在AI+材料研發中的戰略布局與工業場景落地案例;吉林大學邢千里博士從計算科學角度,探討面向科學智能的屬性圖優化技術及其對新材料研發的推動價值;火山引擎解決方案架構師蘆長欣介紹,火山引擎通過智能計算與大模型技術推動科研范式變革,其行業解決方案顯著提升研發效率,助力創新成果快速走向工業應用。
主題分享環節匯聚產學研多方視角,以上來自不同領域的五位專家圍繞“AI for Science到AI for Industry”展開深度分享。
在隨后的圓桌對話環節由翠湖科創副總經理牛瀟主持,隧道國重實驗室副主任劉冬橋教授、中化信息郝英荃博士、吉林大學邢千里博士以及和隆優化研究院院長李鵬一致認為,實現AI與材料科學的深度融合需打破數據壁壘、推動跨學科協作、加強中試驗證與資本支持,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生態。
本次活動是八家股份社積極落實北京市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行動計劃的重要實踐,通過聯動“政產學研用金”多方資源,全力推動AI技術產業化與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