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敦煌市,這座鑲嵌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文化瑰寶,不僅承載著莫高窟壁畫的千年神韻,更面臨著荒漠化與水土流失的生態挑戰。為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態與文化雙重命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正在敦煌市黨河兩岸穩步推進。
從2024年黨河下游(黑山崖子-黑山嘴段)項目全面完工具備成效,到2025年黨河水庫-黑山嘴段項目繼續接力推進,敦煌市以系統思維破解水沙矛盾,在防治荒漠化、保護文化遺產、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生態屏障:阻沙固土守護“母親河”
黨河作為敦煌的“母親河”,承載著維系綠洲生存、保障城鄉發展的重任。但長期以來,鳴沙山流沙在偏東風和南風作用下持續向黨河遷移,河水對河岸的侵蝕加劇,導致河道淤積、行洪受阻,下游安全和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面對如此極端客觀形式,黨河下游治理項目聚焦切斷“沙進河退”的惡性循環,2024 年率先在黑山崖子-黑山嘴段實施綜合治理,通過科學布局3座丁壩(導向水流、減少河岸沖刷)與5300 米格賓石籠攔沙堤(阻擋鳴沙山流沙、降低河床抬高趨勢),新增1.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含0.7 平方公里防風固沙區、0.9平方公里攔擋阻沙區);2025年在此基礎上啟動黨河水庫-黑山嘴段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綜合治理項目,規劃治理面積達6.7平方公里,以2005米攔沙堤(含290米立體式格賓石籠堤,重點加固西千佛洞等關鍵區段),搭配10000平方米低立式草方格沙障與11300平方米柴草沙障形成的“立體防護網”,進一步穩固流動沙丘,同時保護左岸渠道、公路與農田,實現從局部控沙到連片防護的治理升級。
持續兩年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黨河沿岸風沙入河量顯著減少,河岸侵蝕速率下降60%以上,行洪能力提升30%,有效保障了下游10萬余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鳴沙山向河道遷移的態勢得到根本性扭轉。
匠心施治:科學施策筑牢生態防線
治理成效的背后,是一套系統完備的科學方案。敦煌市堅持“四控兩管一協調”(質量、進度、投資、安全控制,合同、信息管理,組織協調)制度,將精細化管理貫穿項目全流程。
在工程措施上,項目因地制宜創新技術應用。2024年項目采用熱鍍鋅鋼絲格賓石籠建設攔沙堤,利用其柔性結構適應地基變形,抗沖刷能力較傳統堤壩提升50%;高立式秸稈柵欄沙障與柳編柵欄沙障結合,在鳴沙山腳形成第一道防風防線,配合2000株紅柳、沙拐棗等耐旱植物,構建“工程+生物”復合防護體系。在施工管理上,項目推行“日調度、周通報、月總結”機制。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各參建單位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優化施工組織,推行“大監理+小業主”模式,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加強組織領導。合理制定安全生產,工程進度,文件管理等工作臺賬,確保項目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實施,全力筑牢生態防線。
文化守護:生態屏障護航千年文脈
西千佛洞作為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莫高窟并稱“姊妹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珍貴遺存。但黨河在此處形成大拐彎,常年沖刷右岸山崖,導致崖壁出現危險滑動面,一旦坍塌可能阻塞河道、威脅洞窟安全。
“文化遺產保護是項目的底線要求”,2025年項目敦煌市將西千佛洞段作為重中之重,專項設計立體式攔沙堤290 米,采用格賓石籠臺階結構緊貼崖壁布置,既減少水流對坡腳的直接淘蝕,又避免施工對文物本體的擾動。同時,還專項清除崖壁上方危險滑動塊,降低坍塌風險,為洞窟筑起“安全屏障”。
綜合治理:構建“防-治-監”閉環體系
項目突破“就沙治沙、就水治水”的單一模式,構建“攔沙固沙-植被恢復-監測評估”的綜合治理體系。在防風固沙區,低立式草方格沙障通過1米×1米網格固定地表,配合柴草沙障形成梯度防護,使地表粗糙度提升3倍以上,近地面風速降底40%-60%;在攔擋阻沙區,坡式攔沙堤與河道清淤結合,年攔蓄泥沙量達 1787.64 噸。
黨河下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既是敦煌生態修復的實踐,更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之策。從黨河兩岸的郁郁蔥蔥,到西千佛洞的安然矗立,持續兩年的生態治理實踐,正書寫著敦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中國日報 馬靜娜 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