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7日電(記者 李夢涵)9月6日,在第五屆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論壇(FBAS 2025)開幕式上,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推出全球首個服務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大模型——"靈息·可持續發展目標大模型"并發布《地球大數據科學論叢》,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五年沖刺階段注入新動力。
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社會、經濟與環境領域。然而,歷經十年,然而2025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169個子目標中僅35%進展順利,近一半進展緩慢,18%甚至出現倒退。
"當前,直面實現目標迫切需要新技術與工具的支持。今天發布的系列地球大數據系列成果,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系統監測、智能評估與科學治理,這是我國在第75屆聯大會議宣布成立SDG中心五年以來,我們交出的最新答卷。"SDG中心主任郭華東院士表示。
新突破——"靈息SDGs大模型"發布,重塑可持續發展研究范式
2025年正值中方在聯合國宣布成立SDG中心五周年,此次推出的人工智能平臺——"靈息"(LingXi)依托SDG中心在海量地球大數據領域的獨特優勢,核心功能包括智能數據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預測。模型匯聚可持續發展目標政策文件、科學數據、研究論文、全球及區域進展報告、專著、案例等六大多模態資源,覆蓋全部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具有多源多模態異構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專業知識庫,解決了數據和知識資源尺度不一、標準各異、語義混淆和時空不匹配等問題。
靈息SDGs大模型是一個由五大專業智能體協同工作的"智慧大腦",旨在利用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破解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數據整合、知識提煉與決策支持難題,徹底革新研究人員和決策者的工作模式,標志著中國利用科技賦能全球發展事業進入新階段。
曾經,為了一份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科研人員需要花費數月時間在海量的全球數據庫與學術論文中艱難"淘金"。而今天,研究人員只需通過自然語言對話闡明需求,文獻綜述智能體即可并行檢索全球海量多語種學術資源,通過智能重排、交叉驗證與溯源,自動生成長達2萬字、結構完整、引文準確率超90%的高質量綜述報告,將以往耗時數月的文獻調研工作壓縮至幾分鐘,極大解放了科研生產力。基于專為人工智能準備就緒的多模態數據集與三維可視化平臺,構建了智能化三維交互分析工具,具備地理空間精準搜索、遙感信息智能識別與提取、空間數據統計分析及交互式三維可視化等核心功能,顯著降低可持續發展目標空間數據的應用門檻,目前可支持全球城市熱舒適度評價、土地利用變化等應用。
"靈息"的上線,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郭華東表示,這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場研究范式的革命,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據洪流"淬煉成支撐科學決策的"智慧清泉",實現了從"數據"到"知識"再到"決策"的完美閉環。
從衛星上天到報告落地,中國貢獻碩果累累
"靈息"和論叢的誕生并非偶然,這些成果植根于SDG中心過去五年扎實的科研積累與能力建設。五年來,作為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的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取得多項務實成果,在聯合國大會等重要場合提出中國方案,產生廣泛影響。
中心成功研制發射世界上首顆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迄今已獲取超40萬景的全球覆蓋數據,被聯合國機構及106個國家用于可持續發展應用;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平臺系統,向聯合國和國際組織提供系列可持續發展公共數據產品;連續五年撰寫并發布《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持續注入強大的數據驅動力與智能決策支撐;已連續舉辦4屆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論壇,與聯合國經社部、環境署等6家聯合國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打造了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智庫。
深化國際合作,DSP國際科學計劃引領數字發展新紀元
為推動數字技術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由SDG中心聯合全球32個國家、65個頂尖科研機構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的 "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DSP國際科學計劃) 已于今年正式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批準。
該計劃旨在基于數據密集型科學和創新解決方案,構建數字可持續發展科學新范式,用變革性數字技術驅動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科學規律的系統性認知,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高水平發展。DSP計劃的逐步推進,意味著SDG中心的工作重心將從構建自有能力,轉向引領全球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