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海面彌漫著厚重的霧氣,潮濕的海風裹挾著咸澀的水汽撲在中交三航局六公司羅嶼13-15號泊位碼頭項目工程部部長鄭海雄臉上,他站在搖晃的沉箱安裝船上,望著甲板上被海水反復沖刷的定位標尺,耳邊是絞吸船轟鳴的作業聲。
沉箱即將出駁安裝,這是整個碼頭工程的關鍵一環,容不得半點閃失。他摩挲著手中的對講機,想起基槽開挖時與巖層較勁的場景,此刻的緊張感竟與那時如出一轍。
今年初,羅嶼13-15號泊位碼頭項目基槽開挖工程拉開帷幕,卻在伊始便遭遇“下馬威”:施工區域內,風化巖層最大厚度達11.4米,如同堅硬的“鎧甲”覆蓋在土層之上,且巖層與土層呈犬牙交錯狀分布。這種“軟硬交替”的地質結構,讓每一層的開挖都需要精準控制力度與深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引發邊坡坍塌或超挖欠挖問題,不僅影響工期,更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巖層開挖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次下斗都要算準力道?!编嵑P墼诜桨赣懻摃系脑捳Z擲地有聲。為攻克這一難題,他率先提出引入“北斗+GIS”船舶定位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能監控作業區船舶的實時位置,劃定安全作業半徑,避免多船交叉干擾,還能通過數據分析為每一次開挖提供精準坐標指引。那段時間,鄭海雄的辦公桌上鋪滿了地質剖面圖和施工流程圖,每天帶著筆記本扎進施工現場,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每艘船舶的作業軌跡和每斗開挖的深度數據。
在施工工藝優化上,項目團隊在綜合考慮后決定采用“20方抓斗船+2500方運泥駁船”的組合模式。但在初期調試階段,由于人員配合生疏、環境變量干擾等多因素,駁船調度與抓斗船作業節奏時常出現“卡殼”。為解決這一問題,鄭海雄拿著對講機指揮每一艘船舶的進出港路線,甚至精確到每分鐘的作業節點?!熬拖衿磮D一樣,每一塊都要嚴絲合縫,才能拼出完整的畫面。”他蹲在甲板上,指著實時更新的施工進度圖說道。通過反復調試,現場實現“大抓斗高效取土、大運力駁船靈活轉運”的高效搭配,讓施工效率提升了30%,開挖工期提前20天完成。
面對792米長的基槽,團隊研究采用“分段、分塊、分條、分層”的模塊化施工理念。鄭海雄則根據圖紙將基槽劃分為8個標準段,每個標段橫向切割為3塊,采用交替開挖的方式,避免應力集中導致邊坡失穩,縱向則按5米條帶順序開挖,確保每一層開挖都沿著預定軌跡推進。這種“化整為零”的策略,讓復雜的基槽施工變得條理清晰,每一個分項施工都有條不紊地運轉。
巖層開挖的“硝煙”尚未散盡,沉箱安裝的“硬仗”又在霧靄中悄然開啟。項目采用大型重力式沉箱結構,其中單個沉箱重達2849噸,要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將這個“龐然大物”精準挪到指定位置,難度可想而知。
施工需要順應潮汐與海流的規律,因此沉箱安裝作業都安排在深夜。每當夜幕降臨,鄭海雄就裹緊反光背心,揣著對講機,在搖晃的作業平臺上一站就是一整晚。首件沉箱安裝當天,他提前兩小時就登上21.6米高的安裝平臺,從安裝指令下達到箱內注水作業,再到浮游穩定調試,最后出駁完成,他手持記錄本,專心記錄每一道工序的實時參數,并將現場采集的數據與施工方案中的理論值逐項比對。
箱內注水作業進行時,鄭海雄敏銳地發現一處數據偏差5厘米,當即叫停作業?!氨仨氈匦滦?,幾厘米的誤差都可能影響整體結構?!彼Z氣堅定,直到技術人員完成調試、確認數據無誤后,才繼續推進安裝。
正是這種不放過任何細微差異的嚴謹態度,為后續沉箱安裝積累了詳實精準的參考數據。“把控好每一個細節,質量才能經得起海浪拍。”這不僅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始終踐行的工作準則。
如今,基槽已蛻變為整齊的混凝土方陣,千噸沉箱穩穩扎入海中。晨光灑在安全帽上,泛著細碎的光,鄭海雄站在指揮部頂層,望著海面上忙碌的作業場景,手中的對講機又傳出新的指令。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