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建集團頂梁柱、主力軍和機場建設領航者,中建三局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和科技實力,在國內外已高質量建成百余座航空樞紐,形成了機場領域智能建造的三局方案。近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濟南遙墻機場二期市政項目迎來關鍵節點,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P1、出租車、大巴車、網約車四大停車場已全面完工交付。該批停車場可實現近4200個機動車泊位的同步高效運營,標志著機場地面交通服務體系實現跨越式升級,為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注入了強勁動力。據項目技術總工介紹,在該工程施工中,項目團隊采用BIM技術貫穿設計與施工管理各環節,引入PP蓄水模塊系統踐行綠色施工理念,實現了工程建設的提質增效和綠色可持續發展。
(效果圖)
攻堅克難!創新管理模式彰顯履約能力:項目啟動之初面臨三重核心挑戰:作業空間受限形成的物理約束、不停航施工帶來的安全壓力、多專業交叉作業產生的協調壁壘。為高效破解難題,項目團隊秉持“敢為天下先,永遠爭第一”的企業精神,通過構建“九宮格”全域網格化管理單元,細化形成“一級統籌、二級聯動、三級落實”的精準分級管控機制;同步建立“每日碰頭會商、每周任務銷項、每月復盤優化”的閉環管理體系,實現對施工全流程的動態化精準調控。
工程建設高峰期,現場投入大型施工機械設備超200臺,集結建設者500余人,以“歇人不歇機”的拼搏勁頭推行24小時連續作業模式。項目團隊憑借卓越的統籌協調能力,最終高標準兌現所有一級節點建設承諾,贏得業主單位的高度認可與充分肯定,先后五次收到表揚信。
(施工現場圖)
嚴守底線!系統化管控筑牢安全質量雙防線:項目在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進度的同時,深入貫徹“安全第一、質量至上”的發展理念,錨定“零安全隱患”目標,全面推行“雙預控”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創新落地“一體化入場教育體驗館”,打造“服務+教育+管理”三位一體的人員準入新模式。累計組織超過500人次的進場安全教育培訓,確保現場特種作業人員100%持證上崗;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活動,覆蓋人員超300人次,將安全責任意識深度融入每一位建設者的日常工作中。為構建全天候、無死角的安全防控網絡,項目創新引入太陽能無線監控攝像頭系統,實現斷電狀態下的持續監控與安全隱患實時回傳功能,對高危作業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動態監測。
在工程質量管控方面,項目團隊嚴格執行“首件制”管理要求,先后完成10余項分部分項工程的首件施工驗收,為后續大規模標準化作業樹立了質量樣板與技術標準。累計開展110余次實測實量與質量專項巡檢,最終實現一次交驗合格率100%的優異成績。
(一體化入場教育體驗館)
創新驅動!科技與綠色雙輪賦能項目高質量建設:項目團隊將BIM技術貫穿于設計、施工、管理全流程,借助可視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大幅提升設計精度與施工效率。在停車場施工中,創新采用巖棉夾芯板“兩層連鋪”施工工法,實現雙層同步作業,有效縮短工期近30%,顯著提升施工效率。
針對停車場路面與市政道路關鍵節點施工難點,項目團隊以技術精細化破解行業常見痛點。在停車場井蓋施工中,采用“停車場路面檢查井井蓋七步加固處理工法”,結合限位圈表面涂覆柴油防黏連、優選高動穩定度瀝青混合料、精準測定虛鋪系數等關鍵技術,大幅提升井蓋承載能力與使用壽命,徹底解決傳統施工中井蓋易破損、下沉的安全隱患,確保停車場日均數千車次通行場景下的設施穩定性。
四大停車場區域配套建設了4套PP蓄水模塊系統,總容積達6026.4立方米,全年可收集雨水45噸。收集的雨水經地上一體化處理設備凈化后,全部用于綠地灌溉、道路灑水等環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機場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不僅助力項目斬獲“中國信息協會BIM大賽三等獎”,還形成了5項省市級工法、4項實用新型專利。
(施工工藝圖)
項目作為山東省重大標志性工程,主要施工內容包含航站區高架橋、T1綜合管廊、網約車及出租車停車場等相關配套設施,是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源之一,建成后對加快濟南對外開放、提升濟南綜合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未來,中建三局建設者將以“頂梁柱”的擔當和“領航者”的姿態續寫機場建設新篇章,助力泉城濟南振翅高飛。
(圖片由張偉、陳仙星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