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廣州南沙入選全球“自然城市”。這是南沙繼2011年榮獲聯合國“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區獎”金獎、2019年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在生態宜居領域摘得的又一國際殊榮。
在青島舉辦的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現場,國際組織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ICLEI,“宜可城”)全球秘書長吉諾·范比金將向南沙區代表頒授“自然城市”獎牌。
據了解,“自然城市”平臺由宜可城、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IUCN)、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權威國際組織共同推動。躋身這一平臺,意味著南沙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成果,已達到國際認可的標準。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深圳、廣州兩個城市,以及南沙區、越秀區兩個城區入選該平臺。
2024年6月,南沙正式加入宜可城,成為廣州首個加入該組織的行政區。此次加入“自然城市”平臺,正是南沙在宜可城框架下,深化國際生態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來,南沙持續釋放“灣區之心”影響力,促進氣候投融資、綠色環保產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逐步將國際資源轉化為生態合作的實踐動力。
在生態治理上,南沙持續推進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工作。項目立足蕉門河水道陸海交互特征,修復約4公頃濕地,營造2.5公頃紅樹林景觀,探索出生態功能提升與濱海景觀帶打造耦合的海洋生態修復新方式。2025年5月,該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2025年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今年3月,珠江三角洲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已獲批納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項目。這標志著南沙從區域海洋治理的實踐者,正式躋身為全球海洋科技創新合作的參與者,向世界輸出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生態保護修復的“南沙經驗”。
2024年,南沙成功交易全國首宗生態恢復岸線指標,實現全國生態恢復岸線指標交易“零的突破”,為生態資源市場化提供全新范本。
在綠化建設方面,南沙持續實施森林質量優化、城鄉綠美家園建設等工程,利用城市閑置空間打造“口袋公園”,不斷拓展綠色生活場域。數據統計,當前南沙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2.75平方米。
在濱海文旅資源建設上,南沙打造全長約20公里的濱海步道“情侶路”,串聯起南沙游艇會、天后宮、國際郵輪母港等地標。同時,大灣區文化體育中心與生態堤項目以“運動+休閑+生態”為主題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嶄新的濱海形象窗口。
目前,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已開通中國香港、日本、越南等7條航線,累計接待出入境游客超14萬人次,到南沙坐郵輪出海成為大灣區旅游新時尚。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藍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