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北方工業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儲光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師生們,步履不停,走出課堂、深入企業。他們先后探訪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以“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專業認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與企業認知活動。在這場與產業一線的“零距離”對話中,同學們觸摸技術脈搏、感知行業溫度,心中悄然埋下“賦能綠色未來”的種子。
第一站:海博思創——洞見儲能的系統力量
實踐團首站抵達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的領軍企業——海博思創。
從座談交流、展廳參觀,到技術講解、互動問答,師生們逐步深入儲能的真實世界。企業代表系統介紹了海博思創在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全鏈條的儲能布局,并特別強調在“雙碳”目標下,儲能不僅是技術課題,更是時代使命。
“原來儲能系統不只是電池的堆砌,其背后竟有如此復雜的技術架構和應用邏輯!”儲能24-2班喻清感嘆道。在智能化儲能系統模型前,同學們駐足良久,圍繞系統安全、度電成本、智能運維等實際問題,與企業專家展開熱烈討論。
“我們不僅是在做產品,更是在構建一套面向未來的能源生態。”海博思創工程師的這句話,深深印在許多同學心中。正是這樣的對話,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感知、可理解的產業現實。
第二站:國聯電池——探秘動力電池的“芯”世界
8月28日,實踐團繼續前行,深入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一線。
如果說海博思創展現了儲能的系統集成能力,國聯電池則引領師生揭開了動力電池“從材料到產品”的全過程。在電芯制造車間,同學們首次親眼目睹極片涂布、疊片組裝、注液封裝等核心工藝;在測試實驗室,他們詳細了解了X射線檢測、充放電循環、材料成分分析等質量控制環節。
“每一個電芯背后,都是成千上萬次測試與優化的結果。”國聯電池技術負責人的介紹,讓同學們一邊聆聽記錄,一邊不時就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回收利用等前沿話題提問。研究院專家亦傾囊相授,分享了來自科研一線的最新動態與挑戰。
實踐,是最好的課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次企業之行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更點燃了他們對儲能事業的認同與熱情。
“我原本對未來的方向有些迷茫,但這次實踐讓我真切看到了所學知識在產業中的應用價值。”儲能23班劉培嵐如是說。
帶隊教師袁夢迪和李旭也高度評價了活動的意義:“企業一線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課本案例更復雜、更真實。這正是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寶貴契機。”
校企協同:為行業育才,為未來蓄力
儲能不僅是技術賽道,更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工科建設的前沿學院,北方工業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注重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拓展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
無論是海博思創在系統集成與市場應用方面的領先優勢,還是國聯電池在共性技術研發與中試孵化方面的平臺能力,都為學生們提供了理解儲能不同維度的窗口。而企業也通過與高校的互動,提前接觸和培養潛在的未來人才,實現“雙向賦能”。
正如學院多位教師所言:“我們培養的不僅是學生,更是未來推動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
這個夏天,他們與能源的未來相遇
夕陽西下,實踐團踏上歸程。車廂內,同學們依然在討論著當天的所見所聞。有人說起電池的能量密度,有人聊起系統的智能調控,還有人開始規劃明年的研究方向。
也許,這正是社會實踐最動人的回響——它不只是一次參觀、一次學習,更是一次點燃。點燃了對專業的熱愛,對行業的敬畏,以及對未來投身能源事業的向往。
這個夏天,這群儲能學子用腳步丈量產業,用眼睛記錄真實,用思考連接未來。而他們的夢想,正如同那些靜靜儲能的電池,在一次次的“充放電”中,逐漸變得明亮而堅定。
(圖片由北方工業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儲光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