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的精準評估與科學制定,是國家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戰略穩健實施的重要保障。面對日益復雜的農業系統與決策環境,當前農業政策評估與制定亟須依托海量數據的智能匯聚、深度挖掘與模擬推演,實現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智能”的根本轉變。經過十余年對微觀機制的深入探索和多維數據的系統積累,華中農業大學熊航教授團隊成功研制出機理與數據雙驅動的“糧策大模型”,為農業政策評估提供了更具洞察力與預見性的工具,為復雜決策提供可量化、可驗證、高精度的科學依據。
完善政策評估方法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隨著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農業政策評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對評估工作的科學性、效率及實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農業政策評估多以事后評價為主,在準確性與全面性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數智技術與新興研究范式的發展為解決當前評估瓶頸提供了全新路徑。熊航教授團隊開發的“糧策大模型”融合計算仿真與數據驅動兩大研究范式,實現了更前瞻、更精準、更全面、更協同的政策評估。具體而言,該模型可通過政策情景模擬進行事前評估,為政策制定提供前瞻依據;以微觀個體為單元實施“宏微閉環”評估,精準刻畫異質性農戶對政策的響應行為;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從微觀結果到宏觀效果的尺度上推,全面匯聚政策覆蓋范圍內農戶行為數據;并通過經濟-生態耦合建模,綜合評估政策的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助力實現協同治理。
針對當前政策評估中微觀基礎薄弱的問題,研究團隊創新性提出“宏微閉環”政策評估框架,依循“宏觀政策→微觀行為→微觀結果→宏觀效果”的路徑,系統模擬政策情景機制、行為形成機制與變革機制。該框架充分考察不同類型農戶對政策的響應行為及其交互影響,顯著提升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的準確性。團隊自主研發的“三一決策模擬器(SYDS)”為精準模擬農戶決策行為提供核心支持。該模擬器基于行為經濟學與社會經濟學理論,有機整合經濟收益、社會影響與心理認知三大維度的決策因素,能夠高精度還原不同政策情境下農戶的行為選擇。
通過與農業遙感專家徐保東副教授團隊合作,“糧策大模型”將氣象、水文、土地等生態因子納入政策評估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耦合建模,系統研判農業政策的經濟產出與環境影響,為農業綠色轉型與經濟生態協同治理提供支撐。此外,團隊與大數據分析專家馮在文副教授合作,實現了較大區域范圍內的全樣本模擬,對研究區域內每一農戶進行仿真推演,極大降低了尺度上推偏差,完成微觀行為至宏觀效果的無縫銜接,使“宏微閉環”邏輯鏈條更完整、結果更可靠。
“糧策大模型”依托“經濟-社會-生態”三維數據庫實現高效運行。熊航教授團隊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與農戶固定觀察點訪談互補的數據采集機制,形成多源數據協同采集路徑,建成了涵蓋數值、文本、圖像在內的多元異構數據體系。自2019年起,團隊已在5省區28縣市設立覆蓋260余個行政村、3200多個農戶的固定觀察點,“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擴展至全國15個省區,累計獲取有效數據超4500萬條、影像數據達2TB。該數據庫不僅貫通微觀決策與宏觀政策效果指標,實現尺度上推,還為“糧策大模型”提供了關鍵參數校準與驗證基礎。
目前,團隊已將“宏微閉環”分析框架應用于多項研究,如農業節水政策與碳減排政策的治理效能評估。以內蒙古地下水超采問題為例,團隊運用該模型模擬農業節水政策的作用機制,清晰揭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如何通過影響農戶行為實現宏觀節水成效。在農業綠色轉型方面,團隊對長江中下游水稻主產區的碳減排政策開展事前評估,系統比較不同補貼措施與種植結構調整協同帶來的效果差異。相關成果已在《管理世界》、Nature Sustainability等權威期刊發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5項。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通過“人工智能+”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向人機協同模式轉型,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熊航教授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推動政策評估研究范式變革、通過跨學科合作提升評估效能,已成為“人工智能+”在農業經濟領域應用的典型案例。熊航教授表示,團隊將持續深化范式融合與多學科交叉,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在政策評估創新中的驅動作用,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科學性的解決方案。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