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瓶頸在組織文化。”9月11日上午,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主論壇作出上述表述。在這場題為《把握新時代機遇:從“世界工廠”到“全球企業公民”》的演講中,倪以理提出三大判斷——把握AI技術紅利需組織變革、全球貿易走廊重構加速、中國企業出海進入3.0全新階段。
過去30年,麥肯錫在華戰略咨詢的關鍵心得是,選對“戰場”是企業最重要的戰略。據2015-2019年間麥肯錫企業業績分析工具,行業內企業平均經濟利潤最高的三個領域是生物科技、技術硬件與汽車,這些正是AI技術得以發揮顯著價值的行業。然而,過去十年間,每12家企業中僅有一家能從中游躍升至領先地位,業績排在前五分位的企業中也僅有約半數能維持領先地位。對此,倪以理直言,“如果這個行業不是最賺錢的行業,行業領先者只會事倍功半”。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投資關注度和創新投入均強勁增長。據Crunchbase News,2025年第二季度AI公司共獲得約900億美元風投。麥肯錫調查顯示,92%的高管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對AI投資。另據Yahoo財經,2025年Meta、亞馬遜、Alphabet及微軟計劃投資3250億美元用于AI基礎設施,較2024年增長46%。AI正在賦能所有關鍵科技趨勢,從智能體執行復雜任務,到推動專用半導體創新,再到加速生物工程研發和提升機器人自適應能力,其催化作用覆蓋能源、制造、科研等多個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瓶頸不在于技術或應用場景,而在于組織與文化。倪以理指出,成功的AI轉型必須由CEO主導、業務驅動而非IT部門推動;需要聚焦利潤而非應用場景;必須對流程和組織進行重構,而非簡單優化;需打破組織壁壘和慣性,真正的突破口在于“變革管理”。
地緣政治變動帶來全球化退潮隱憂。據麥肯錫2024年全球經濟狀況調查,未來12個月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潛在風險位列第一的是地緣政治不穩定和/或沖突,位列第二并在三個月內大幅增長的是貿易政策和公共關系變化。另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分析,全球出口占GDP的比例2010年后在25%以下波動,中斷了此前50多年的持續增長。
“你可以對地緣政治沒有興趣,但地緣政治會找到你。”倪以理指出,此前所謂的“全球市場時代”確已終結,中企須學會在新的“貿易走廊”中競爭,包括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東歐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此外,“本地對本地”模式正成為全球現象,企業應致力于建立更加分散化、多元化的全球布局。
出海是近兩年中企最熱關鍵詞之一。實際上,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企業仍以國內市場為主。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分析,中企海外收入占比在2010年和2021年分別為7%和8%,遠低于韓國的60%與65%,也不及日本和美國水平。此外,2024年全球品牌百強中僅12家來自中國,與美國61家形成鮮明對比。
倪以理將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0時代依賴低成本制造與出口規模;2.0時代以海外并購驅動能力補全;3.0時代則強調以全球企業公民身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需從純出口交易變為樹立全球觀念,從出口終端產品轉向輸出IP、專長與能力,采用合資、少數股權投資等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并建設國際化管理團隊等。他表示,“如果我們能走到這一步,中國企業將多一個出路,也多一個增長空間?!?/p>
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是在上海舉辦的全球高級別金融科技和前沿科技大會,本屆大會主題為“重塑創新增長”,共設1場開幕主論壇、40多場開放見解論壇、2 場全球主題日系列論壇、18場創新者舞臺、10000平米科技展覽、5000平科技集市、3場AI科創系列賽事和1場科技人才招聘會,并首次設立創投Meetup,為參會者提供深度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