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當前,面對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傳播渠道深刻變革的新形勢,一些思政課堂仍存在吸引力不足、說服力不強、感染力不深的問題。思政課要真正發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核心作用,關鍵須在一個“潤”字上做足文章、求得真章,實現春風化雨、入腦入心。
要深“潤”其心,解決“為何信”的根基問題。思政課的核心使命在于鑄魂育人,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如果學生對課程傳授的價值理念缺乏內在認同,再精巧的形式也如同無根浮萍。這要求思政課必須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闡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點的羅列,而要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將宏大敘事與歷史邏輯、現實成就緊密結合。要善于運用歷史縱深對比、國際視野觀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要直面學生思想困惑,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現實關切,用強大的真理力量征服人心,使青年一代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能夠明辨是非、堅定立場,真正從內心深處認同國家發展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解決“為何信”的思想根基問題。
要活“潤”其言,解決“如何講”的方法問題。思政課的生命力在于其“活”的靈魂。要避免刻板說教和單向灌輸,關鍵在于創新話語體系和教學方法,讓真理的甘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流淌。這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從“傳聲筒”變為“引導者”、“對話者”。在內容上,要善于“潤色”表達,將抽象理論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認知水平和興趣點的鮮活語言和生動案例。在方法上,要大力推動“課堂革命”:鼓勵學生對熱點事件、理論難點進行深度思辨,在觀點碰撞中深化理解;組織紅色研學、社會調研,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感悟家國情懷;以藝術之美滋養精神世界,將優秀文藝作品、非遺文化引入課堂,讓思政課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溫度,更有時代氣息,真正解決“如何講”才能入耳入腦的問題。
要久“潤”其行,解決“怎么做”的轉化問題。思政課的終極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實現知行合一。檢驗思政課的成效,最終要看學生是否能在人生選擇和社會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要求思政課的效果不能止步于課堂的“一時感動”,更要追求“長久浸潤”后的行為自覺。要注重在價值引領中強化擔當意識,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和國家發展,引導學生思考“我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什么”;要注重在實踐鍛煉中錘煉過硬品格,通過志愿服務、社區實踐、勞動教育等,讓學生在服務社會、奉獻他人中體認責任、增長才干;要注重在榜樣感召中激發內生動力,講好科學家、英模人物、身邊榜樣的奮斗故事,讓崇高精神可感可學。當青年學子開始自覺用課堂所學觀察社會、指導實踐,在面對是非曲直時能堅守原則,在個人發展中能心系家國,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思政課才真正完成了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深刻轉化,解決了“怎么做”的實踐問題,達到了“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最高境界。
思政課之“潤”,是信仰的浸潤、智慧的滋潤、行動的滋養。唯有在“潤”字上求真章、下苦功,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讓思政課真正成為一盞點亮心燈、指引航向的明燈,培養出一批批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會昌縣張磊、李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