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生產信息化平臺(PCS)如何與生產運行精準對接?” 在魯勝公司魯源采油管理區 “我的業務我來講” 課堂上,實習大學生商辰妍的提問,讓安全生產指揮中心經理彭永晶眼前一亮。這個問題不僅為商辰妍的論文找到了靈感突破口,更讓彭永晶重新審視自身技術知識體系 —— 課后,他立刻補充 3 個現場對接實操案例到課件中,精準補齊了以往 “重理論、輕實操” 的短板。
“我的業務我來講” 絕非單向輸出的傳統課堂,而是深度綁定人才培育體系、串聯教與學的 “雙向奔赴式成長紐帶”。“每周我們都會組織像彭永晶這樣的業務骨干走上講臺,把專業知識轉化為‘聽得懂、用得上、能落地’的實戰課程。” 魯源采油管理區副書記于淼介紹,這種模式不僅促使骨干們系統梳理崗位經驗、提煉技術核心要點,更要直面年輕人的 “犀利提問”,在答疑解惑中倒逼自身業務知識體系迭代升級,實現 “教學相長”。
經營管理室經理宋曉剛講解成本核算時,商辰妍又提出疑問:“不同業務的數據口徑不統一,核算時該如何協調?” 這個問題促使宋曉剛重新審視跨部門數據流轉的優化空間,也為商辰妍見習論文提供了新思路。
在各級導師的指導下,商辰妍將講堂學到的理論與崗位實踐深度融合:她設計出覆蓋公司多層級、多領域的財務數字化轉型調查問卷,歷經多輪調研與分析,最終完成見習論文《油田企業財務管理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探討》。論文中,她提出的 “數據采集 — 數據處理 — 價值創造 — 決策支持” 全鏈條框架,從業務流程優化、信息系統整合、組織人力適配三方面構建轉型路徑,精準破解油田企業成本約束與效益波動的核心難題,為公司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落地、可復制的青年方案。
手捧 “優秀見習畢業生” 證書的商辰妍坦言:“正是管理區的‘業務講堂’,讓我既從精心打磨的課程中汲取了專業養分,又在崗位實踐中找準了成長方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成長坐標’。” 她的成長軌跡,正是這種?“教與學相長、理論與實踐共贏” 模式的生動體現。
這樣的 “雙向啟發” 在講堂上并非個例。同批實習大學生張亞洲,聽完采油工程主管師馬濤講授的 “無人撬裝技術” 課程后深受啟發,結合現場調研深耕實踐,最終完成《勝坨集輸站無人值守稱重系統》實習論文,將課堂理論轉化為解決一線效率問題的實操方案。
“管理區始終堅持‘按需施教、精準賦能’。” 講師宋營營介紹,“我們把講堂內容與大學生輪崗進度同頻對接,還將其嵌入‘導師帶徒 + 崗位實踐’的閉環培養體系,讓課程始終緊跟青年成長需求;而對我們講師來說,梳理課程的過程也是沉淀經驗、提升能力的過程。”
這種精準對接,讓知識傳遞更具針對性,也讓青年成長更有方向感。自 “我的業務我來講” 活動開展以來,魯源采油管理區 2024 屆高校畢業生在魯勝公司見習考核答辯中表現突出,一舉斬獲 1 個一等獎、2 個二等獎的優異成績。
如今,“我的業務我來講” 已成為魯源采油管理區人才培育的 “雙向賦能站”—— 它既讓業務骨干在 “授課 — 答疑” 中實現能力迭代,又讓青年人才在 “聽課 — 實踐” 中找準成長路徑,更讓知識與實踐在雙向流動中轉化為推動油田發展的鮮活動能。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