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油氣生產現場爆發出激動的歡呼聲。前不久,在南充公003-13井,一只形似“智能清道夫”特殊裝置,從450米深的井下被順利取出——它在井底持續工作224天,圓滿完成防蠟任務。這一成功,標志著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中油氣礦在原油開采防蠟技術方面實現關鍵突破。
南充002平臺,清蠟車司鉆正在進行清蠟作業。(攝影:李曦)
這款被技術人員喻為“清道夫”的創新工具,成功解決了困擾石油行業多年的油井結蠟難題。油井結蠟如同人體血管中的栓塞,極易堵塞采油管道,導致產量下滑。特別是川中地區,地質條件復雜,油藏具有“低孔、低滲、低豐度”特點,傳統防蠟方法效果有限且易干擾正常生產。
“就像血管中積累了膽固醇,我們的油管內部也會結蠟。”工藝技術所采油氣工藝組組長杜涓介紹,“過去是等‘血管’堵了再搶救,現在則是提前預防。”
去年10月,杜涓和團隊針對傳統防蠟裝置“成本高、位置固定、難以重復使用”等痛點,自主研發出新型活動式防蠟工具。該工具可通過鋼絲精準下放至結蠟區段,實現從“被動清堵”到“主動防護”的轉變,長期抑制石蠟析出。
南充002平臺,清蠟人員正在安裝清蠟工具(拍攝:黃靖軒)
在003-13井應用期間,該工具累計減少清蠟作業15井次,月均增油6噸以上,目前正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幾乎同時,在南充002-S井組,另一場攻堅戰也正在進行。60℃的酷熱環境中,川中油氣礦依托“黨建聯盟”組建跨部門、區域黨員突擊隊,帶領技術團隊實施雙井同步作業,向800米井深、熔點超90℃的堅硬蠟層發起“總攻”。
“那天井口的溫度高得能煎雞蛋,但當我們看到第一塊蠟被帶出地面時,大家都激動不已。”參與作業的黨員司鉆楊波回憶,經過10個小時的連續作業,全面清除了井筒蠟堵。
“防蠟與清堵如同油井健康管理的‘雙保險’,為我們實現穩產上產目標夯實基礎。”技術專家李正勇表示,“這項防蠟技術的突破,不僅提升了開采效率,更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端穩能源‘飯碗’具有切實意義。”
因油而生、因氣而興的西南油氣田,如今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氣田,但原油開發從未止步。在四川盆地,實現百萬噸原油上產的挑戰,不亞于在鄂爾多斯盆地實現千萬噸產量。從上世紀60年代三次石油會戰至今,川中石油人始終以攻堅克難的勁頭,不斷突破資源開發瓶頸。
當前,新一輪原油上產會戰已在南充拉開大幕。通過持續攻關和新的認識,川中石油人將原油開發重點由常規油轉向致密油、頁巖油(開采難度更大、需新技術才能采出的石油資源)方向,推動原油開發從常規向非常規拓展。
南充002平臺,員工正在進行流程倒換作業(攝影:黃靖軒)
面對“億噸增儲、百萬噸上產”目標,川中油氣礦創新工作思路,堅持技術經濟一體化思路,多措并舉降低鉆前及修前費用10%,在地面工藝實施中秉承“安全夠用”原則,持續優化單井集輸方案,通過多方案比選、打磨技術細節、利舊設備等手段,建設成本控減近20%。
地質認識方面,團隊已初步摸清川中東部的優質儲層分布規律,原油有利勘探面積逾3000平方公里。同時,通過深入分析153口累產油超萬噸井的地質模式,一套具有川中特色的致密油、頁巖油綜合評價技術體系正加速構建,將在“十五五”川中原油增儲上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采油工藝方面,引進螺桿泵、電潛泵等助排工藝,同時加強新工具推廣應用。活動式合金防蠟工具已在公003-13井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將在高產井中繼續驗證。
目前,相關集成技術已在多個區塊推廣。未來,川中油氣礦將繼續推進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復雜油藏開發效能。一代代川中石油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喚醒地層深處的能量,為端牢能源“飯碗”注入堅實的川中力量。(圖片由屈超英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