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8月31日電 (林浩 何泉蓉 張澤寧)“廣西現有5000多個貧困村,數萬個城市社區,借助‘空中農貿市場’,形成兩者間‘一對一’的結對幫扶機制,不僅能很快幫助貧困村村民脫貧致富,還可有效解決社區民眾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使扶貧成為一件健康快樂的事業。”廣西政協副主席、工商聯主席磨長英31日對記者說。
磨長英口中的“空中農貿市場”于今年4月在廣西興起,該模式通過相關企業在貧困村村部和社區設立幫扶點,駐村第一書記及村委干部協助并監督交易,把控農產品質量關,并借助互聯網,將貧困戶自家養殖和制作的農產品、手工制品等產品直接送到城市社區居民家。
社區居民購買產品后,掃一掃包裝袋上的標簽二維碼,不僅能了解生產產品貧困戶的信息,還能與他們溝通互動,甚至建立友誼。
“‘空中農貿市場’首先滿足了社區居民對農村原生態產品的需求和城市人對鄉村的記憶,同時可以解決貧困戶原生態產品難賣的困難。”磨長英認為,該模式搭建了社區居民與貧困村民交流的良好平臺,使供需信息得以對稱,開創了一條“一對一”“用嘴扶貧”的特色模式。
廣西科技廳的年輕干部潘凱不久前來到廣西天峨縣令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這個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體的貧困縣,為幫助當地農村脫貧致富,他和同事們一起首發創立了“空中農貿市場”。
潘凱告訴記者,以前,山區農民要把自家生產的土雞鴨、筍干等土特產拿到城里賣,不僅路途遙遠、費時耗力,有時遇到行情不好,連來回的路費都賺不到,“空中農貿市場”設立后,農民把顧客訂購的原生態產品拿到所在村村委便能出售收錢,大大降低了交易風險,得到最實際有效的幫扶效果。
“‘空中農貿市場’把不僅僅是把社區和貧困村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拉近了農村和城市人之間心的距離!”潘凱說。
對“空中農貿市場”的扶貧效果,天峨縣專職負責扶貧工作的副縣長張士軍也感到欣喜,他介紹,自今年4月底試行以來,短短幾個月時間,該模式已成功幫助近500戶貧困家庭順利賣出特產,交易額達到近50萬人民幣。現在,加入“空中農貿市場”的貧困戶數量每天都不斷增長,參與熱情高漲,優質的產品也受到社區居民的搶購,以前放爛在貧困戶家的土貨,正逐漸成為“奢侈品”。
經過近半年嘗試,廣西空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丹基本摸清了社區店與農村店的對接方式,目前他的公司已在近10個社區和18個貧困村開設了服務店。吳丹說,社區服務店每天都搜集社區居民需求,并實時向農村服務店反饋,根據需求收購后,公司會在第一時間將貨物運到社區消費者手中。
吳丹表示,當前,“空店”還在積極開展社區家庭結對農村貧困戶活動,通過社區店店主的牽線和視頻連線等科技手段,使社區居民與貧困戶面對面交流,居民想吃什么、種養什么都可以告訴貧困戶生產。今后,“空店”還將嘗試組織社區居民進鄉村旅游等活動加深城鄉間的互動。
磨長英表示,“空中農貿市場”扶貧模式是廣西的創新創舉,接下來,廣西工商聯將鼓勵更多的駐村第一書記參與,并發動更多互聯網企業入駐貧困縣、貧困村,幫助更多貧困戶盡早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