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疊嶂、云霧繚繞,拔地而起的石柱直沖云霄。
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武陵源區風景獨特,以石英砂巖楓林為主的張家界地貌更是聞名遐邇。2015年,武陵源景區旅游規模突破19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80億元。正是依靠“強勢”旅游業的帶動,武陵源區扶貧工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2016年底將實現全區徹底脫貧摘帽”,武陵源區扶貧辦負責人毛成周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武陵源在建區初期,4.5萬左右人口基本都為貧困人口,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基本溫飽都不能解決,與現在的富裕生活有天壤之別。
窮則思變。毛成周介紹,武陵源區樹立了“全域旅游”理念,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在中心城鎮周邊貧困村開發周末親子游、自駕游、背包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在核心景區周邊貧困村開發生態游、探險游、戶外體驗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帶動了貧困村轉型發展。
特色農業也是武陵源區的主打品牌,中湖魚泉貢米、天子山辣椒、協合菜葛菜葛、索溪峪西蘭卡普土家織錦織錦等被越來越多的游客所熟知,實現了旅游特色農業的鄉(街道)、村(居)貧困農戶全覆蓋。
據統計,目前武陵源區依托旅游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服務人數2萬多人。在城區、景區從事交通、餐飲等旅游服務的從業人員中來自本土村(居)民的占28.8%。家住天子山附近泗南峪村的陳友年就是一名景區保潔員,采訪中她告訴記者,在景區做保潔員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資,極大改善了生活。
如今,武陵源區已經有24個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00萬,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貧困人口降至3516人,貧困發生率降到7%。旅游+扶貧的模式在武陵源得到了成功驗證,來“取經”的單位絡繹不絕。
“一手抓扶貧、一手抓旅游”,旅游反哺農業、扶貧對接旅游,武陵源區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的好路子,也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