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米·加利(Jeremy Garlick):英國
在全球經濟增長普遍面臨放緩的形勢下,中國政府把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7%也是彰顯了足夠的勇氣。因為實現這一目標還是要面臨不小的壓力。中國要從完成出口導向模式和工業產能過剩的狀態轉變,制定一系列完善周全的經濟刺激計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這些措施對提振創業和服務業也將大有裨益。
正如李總理在講話中反復強調的,創新將成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關鍵。隨著中國繼續從一個產品生產者的角色轉變到新科技創造者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領導者,鼓勵年輕的中國商業人士以新的視角解決中國和全球問題,這不僅對中國發展甚至對全球福祉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這類項目連接世界,就需要對諸如污染和氣候變暖等熟悉的問題做出創新性的闡釋。“一帶一路”旨在把中國與東亞和歐洲通過新的運輸線和基礎設施等復雜而又連貫的網絡貫穿在一起。創新的、非零和的思考不僅對中國以及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國家經濟發展有利,而且能產生出顛覆性的發明創造,從而對歐亞大陸和非洲的環境都帶來積極影響。
中國在研究亟須的綠色科技方面,比如太陽能板和風力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隨著新技術滲透進“新絲綢之路”沿線的市場,如果這些技術和其它尚未實現的創新都轉化成商業性的應用,那么除了帶來豐厚的利潤以外,對助力中國經濟增長也將十分有益。
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闡述的財政刺激措施(雖然會提高債務比重)顯然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正如俗語所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長久來看,相比那些短視的經濟學家們對債務增加帶來經濟減速的擔憂, 提供必要的資金來激勵境內外的初創企業,從而培養出一個雙贏乃至多贏的市場對相關各都有利而且也更為重要。
關于作者:布拉格經濟大學國際關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