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踐——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中國經濟向“雙中高”邁進
經濟發展總是在攻堅克難中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在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過程中,中國開啟新實踐。
速度換擋,發展方式往哪轉——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黨的十八大明確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發展”的時代命題。
一個個調研現場,一場場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這是決策定力的顯現。
三年來,面對下行壓力,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穩字當頭,不踩大油門、不搞強刺激,“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在復雜形勢中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向全社會傳遞信心和力量。
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一個數字備受矚目:2015年,29個省份調低了GDP增長預期目標,“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成為社會共識。
這是精準掌控的智慧。
中央宏觀調控把握分寸,不斷創新思路和方式,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區間調控,防止經濟增速滑出底線;定向調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定向“噴灌”“滴灌”。對服務業定向減稅,對“三農”、小微企業定向降準,點準了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穴位,產生了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
這是高瞻遠矚的謀劃。
“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總書記一語中的。從云南洱海“立此為照”,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再到國際會議上,習近平多次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頂層設計,生態文明首次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系統推進,一攬子硬措施陸續出臺:空氣“國十條”“水十條”“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實施……中國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見的力度,將生態文明融入發展全過程,為轉型積蓄“綠色動力”。
結構調整,成長煩惱如何破解——
曾經輝煌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突然“跌倒”,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三省增速全國“墊底”。東北經濟出了什么問題?
“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通過創新實現優化升級、脫胎換骨,進行深化改革創新,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總書記分析透徹,開出關鍵藥方。
東北現象是一個縮影。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我們還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結構調整,等不得,也熬不起。“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總書記再三強調。
挺過調整陣痛,靠的是勇氣、決心。退,不遲疑,2015年,全國淘汰鋼鐵落后產能3000萬噸;進,盡全力,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升級旅游休閑消費,讓結構更合理。
補齊發展短板,要的是力度、韌勁。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總書記情系“三農”,最牽掛扶貧。太行山深處的阜平駱駝灣村,“苦脊甲于天下”的甘肅定西,湘西特困農村,沂蒙革命老區……3年來,總書記訪真貧、看真貧,用腳步丈量一個個貧困角落。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中央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實施精準扶貧,拔掉窮根、消滅貧困,各地紛紛使出硬招,“1+N”幫扶政策出臺落地,“一盤棋”特惠政策,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政策小灶”。
動力轉換,新動能從何而來——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成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創新驅動,支撐中國經濟有效應對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2015年,輕工、紡織等消費品工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三成多。這背后,最重要的支撐就是創新:2014年,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獲得專利數是2010年的3.4倍;家電行業10家主要上市公司獲專利授權3.8萬件,發明專利增長超過8%。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達14300億元,占GDP比重連續三年超2%,投入強度居世界第二。
創新驅動,更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邁向“中高端”。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3年多來,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華為、聯想、中興、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業步入全球高技術行業領先行列。201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個百分點。向創新要效益,“絕版貨”取代了“大路貨”,“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新動能加速集聚。2015年,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穩步提高到54%,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起跑決定后程。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向“雙中高”邁進,開啟提質增效的新征程。